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是怎么判定的?这5个原则你一定要懂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是怎么判定的?这5个原则你一定要懂-有驾

同样是撞车,为什么他主责,你全责?

深夜,小王开车正常直行,突然一辆电动车从路口冲出。紧急刹车,还是撞上了。

交警来了,勘察现场。小王心想:我正常行驶,对方闯红灯,肯定对方全责。

几天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炉。结果让他傻眼:同等责任

“凭什么?”小王想不通。

其实,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是“谁违章多谁责任大”那么简单。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原则体系。

今天,带你了解交警认定事故责任的5个基本原则。懂了这些,下次遇到事故,你心里就有底了。

原则一:因果关系原则 —— 事故责任的“定海神针”

核心:有因果关系才担责,没因果关系不担责

这是认定事故责任的最基本原则。就像判断两个人是否父子关系,得有血缘这个因果联系。

举个例子:

你开车闯红灯,撞了正常行驶的车 → 有因果关系,担责

你车辆逾期未年检,但正常行驶被追尾 → 无因果关系,不担责

车辆未年检是行政违法,要交罚款、扣分。但与追尾事故的发生,没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

实践要点:
你的违法行为,必须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因果联系,才会影响责任认定。

原则二:路权原则 —— 道路使用权的“游戏规则”

核心:谁有优先通行权,谁受保护

路权原则,就像道路通行的“宪法”。它规定了每个交通参与者在特定时间、空间内使用道路的权利。

包括:

右侧通行原则

分道行驶原则

避让行人原则

有序让行原则

遵守指挥原则

典型案例:
直行车与转弯车相撞,通常转弯车让直行车。因为直行车在自己的车道内享有路权优先

路权原则,保障的是交通参与者的合理预期。每个人都能预判他人的行为,交通才能有序。

原则三:安全原则 —— 交通参与的“底线思维”

核心:安全是第一责任,无论有无路权

如果说路权原则是“进攻”,安全原则就是“防守”。它要求每个人都要履行安全义务,避免危害结果。

包括:

安全驾驶

规范装载

安全停放

规范乘坐

安全占用道路

典型案例:
即使你有路权,看到前方有事故,也要减速避让。这就是安全原则的要求。

路权原则与安全原则冲突时,安全优于路权。生命权永远高于通行权。

原则四:过错分类原则 —— 责任大小的“度量衡”

核心:过错分轻重,责任有大小

各地交警在实践中,将交通违法行为分为不同类型,对应不同责任程度。

主动型过错:突然逼近,让对方难以避让

机动车:闯红灯、逆行、突然变道

行人:闯红灯、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

这类行为最危险,通常承担主要以上责任。

被动型过错:稳定运动或静止状态

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停

行人:不在人行道内行走

容易被发现的属一般过错,难以发现的属严重过错。

隐患型过错:人、车、路存在安全隐患

无证驾驶、酒驾、开报废车

应当避免而未能避免事故的,属严重过错。

原则五:证据规则原则 —— 事实认定的“裁判尺度”

核心:证据说话,但有先后

当多个证据证明同一事实时,按以下规则认定:

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鉴定意见优于证人证言

原件优于复印件

法定鉴定部门优于其他鉴定部门

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无利害关系证人优于有利害关系证人

多个证据优于单个证据

实践启示:
行车记录仪视频,作为原始证据,证明力往往高于事后证人证言。

特殊情形:无法认定责任怎么办?

现实困境:
两车在路口相撞,都说是对方闯红灯。没有监控,没有行车记录仪,没有目击证人。

解决方案:
公安机关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事故时间、地点、当事人等基本情况,但不认定事故责任

这时,民事赔偿要通过诉讼解决,由法院根据证据规则认定责任。

律师总结:把握5个原则,维护自身权益

因果关系是前提:你的违法行为要与事故有直接联系

路权是基础:明确自己在道路上的通行权利

安全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安全义务

过错分轻重:不同性质的过错对应不同责任

证据是关键:保留证据,才能在责任认定中掌握主动

发生事故后,对照这5个原则,你就能对责任认定有个基本判断。

觉得有用,请点赞转发,帮助更多开车的人。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知规则,懂权利,行车更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