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丰田bZ5:日系电动车困局如何破?未来值得期待吗?

最近,丰田汽车推出了一款新的纯电动车,叫做bZ5。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开惯了丰田燃油车的老司机们,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丰田这个在汽油车时代呼风唤雨的“老大哥”,怎么一到电动车这块新地盘上,就好像有点找不着北了呢?

咱们平时聊起电动车,嘴里冒出来的都是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名字,丰田好像总也挤不进这个核心圈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

试驾丰田bZ5:日系电动车困局如何破?未来值得期待吗?-有驾

是丰田技术跟不上,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今天咱们就借着这款新车,好好把这事儿聊透彻。

要说清楚bZ5,咱们得先翻翻旧账,看看它的“哥哥”——bZ3。

这台车可以说是丰田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上交的第一笔“学费”,而且交得相当肉疼。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在2023年,你满怀期待地去看一台全新的纯电动轿车,心里想的肯定是那种充满未来感、科技感的设计。

结果你一坐进bZ3的驾驶室,手一摸,到处都是硬邦邦的塑料,中控台的设计,感觉就像是把好几年前的卡罗拉或者雷凌直接搬了过来。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花钱去了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结果服务员给你端上来一盘家常炒白菜,那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这说明丰田在造这台车的时候,思路还没完全转过弯来,还在用造省钱耐用家轿的逻辑去打造一台本应代表未来的电动车。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那个车门把手的设计。

咱们现在常见的隐藏式门把手,要么是按一下就弹出来,要么是像特斯拉那样按一头翘一头。

可bZ3偏不,它设计成了一个需要把手伸进去往里抠的凹槽。

这个设计可把人给难住了,尤其是第一次坐这车的网约车乘客,站在车门外,对着光滑的车门不知所措,研究半天都不知道怎么开门。

最后逼得很多网约车司机没办法,只能自己打印一张A4纸,上面画着箭头写着“门把手使用说明”,贴在车窗上。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滑稽,一台二十万左右的新车,开门居然还需要看说明书,这在用户体验上可以说是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它暴露了丰田在设计时,似乎压根没站在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考虑问题。

再加上它的续航里程在当时国产车动不动就标称七八百公里的环境下,也并不起眼,性能表现也就是个“够用”的水平。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只能靠着大幅度的降价来维持一点销量,把丰田多年积攒下来的“保值耐用”的好名声都给拖累了。

有了bZ3这个失败的教训,丰田再推出bZ5的时候,明显是吸取了教训,想要打个翻身仗。

试驾丰田bZ5:日系电动车困局如何破?未来值得期待吗?-有驾

平心而论,bZ5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首先看外观,设计师总算是开窍了,不再是那种四四方方的传统SUV样子,车身线条变得很流畅,有点跨界车的感觉,看起来年轻了不少。

车身上的一些细节,比如那个突出来的摄像头模块,还有造型特别的充电口盖子,都能看出来丰田在努力地想要摆脱过去那种沉闷、保守的形象。

坐进车里,变化就更大了。

中控台中间立着一块15.6英寸的大屏幕,挡杆区域也设计成了悬浮式的,总算有了点新能源车该有的科技氛围,不再是bZ3那种浓浓的燃油车味道了。

最重要的是,那个被无数人吐槽的门把手,终于改成了现在最主流的弹出式设计。

光是这个改变,就说明丰田开始认真听取中国市场的声音了。

但是,夸奖的话说完,咱们也得说点实在的。

当你在市区里开这台bZ5的时候,会觉得它非常平顺、安静,方向盘很轻,开起来不费力,完全符合丰田一贯给人的那种轻松好开的印象。

可一旦上了高速,你想深踩电门超个车,就会发现它的动力响应好像慢了半拍,远不如同价位的很多国产电动车来得那么直接、那么有爆发力。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性格温和、做事稳妥的人,你让他处理日常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去应对紧急突发状况,他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bZ5的定位是一台中型SUV,车长和轴距数据都挺不错的,可实际坐进去,如果你身高超过一米八,坐在后排就会发现头快要顶到车顶了,感觉有点压抑。

要知道,丰田在燃油车上可是出了名的“空间魔术师”,很善于在有限的尺寸里掏出最大的空间,怎么到了电动车上,这个看家本领好像也失灵了呢?

这些问题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困境,不光是丰田,可能整个日系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

过去几十年,丰田为什么能成功?

靠的就是“经济耐用”和“高性价比”这几个字。

买丰田车,就意味着省心、省油、毛病少、开个十年八年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是刻在几代人脑子里的印象。

可到了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全变了。

试驾丰田bZ5:日系电动车困局如何破?未来值得期待吗?-有驾

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衡量一台车“值不值”,标准变了。

他们会问:这车屏幕大不大?

车机系统聪不聪明?

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我的话?

有没有自动泊车?

座椅带不带通风加热按摩?

这些智能科技和舒适性配置,成了新的“性价比”标准。

这就让丰田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它想坚守自己“可靠耐用”的传统优势,所以它的电池管理系统做得很保守,续航里程也标得比较实在。

但另一方面,它又被“成本控制”这个深入骨髓的理念给束缚住了,不舍得在那些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需要大量投入的“软实力”上下重本。

这就导致bZ5成了一个有点矛盾的产品:论传统机械的可靠性,电动车结构简单,大家的差距没那么大;论新时代的科技感和豪华感,它又比不过同价位的国产品牌。

所以当丰田还想凭着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把价格定得和配置高得多的国产车差不多时,消费者就不买账了。

大家拿出手机,把配置表一拉一对比,结果一目了然:花同样的钱,国产车能给你大沙发、大彩电、还有个聪明的管家,而丰田给你的,还是那个熟悉的“三大件”思路,只是把发动机换成了电机。

这种情况下,丰田的品牌光环自然就没那么亮了。

所以说,从bZ3的惨痛教训,到bZ5的努力追赶,我们能看到丰田在改变,但这种“挤牙膏”式的进步,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中国电动车市场,可能还是太慢了。

要想真正扭转局面,丰田需要的可能不是一次小小的改进,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从思想到产品的“革命”。

它必须想明白,在电动时代,一台丰田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应该是什么?

不能再是简单地把燃油车那套东西修修改改搬过来。

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这已经不是加分项,而是及格线了。

一套反应迟钝、功能落后的车机系统,足以劝退今天的大部分消费者。

这或许需要丰田放下世界第一车企的架子,更深入地和中国的科技企业合作,真正去理解中国用户需要什么。

虽然我们看到一汽丰田在bZ5上投入了很大的宣传力度,展现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但市场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留给这些传统巨头转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