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怎么了?先是退订争议,如今又交付“试驾车”
小米汽车,最近怎么了。
真的,一言难尽。
先是SU7 Ultra的4.2万元选装件风波。
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得神乎其神。
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空气动力学拉满。
结果呢。车主一拆。发现内部结构几乎封闭。
气流导出?几乎为零。下压力?无从谈起。
这不叫功能不符。什么叫功能不符。
你花四万二。买个心理安慰?
还是买个“看起来很贵”的外壳?
消费者不是傻子。尤其新能源车圈的用户。
懂技术。看评测。拆报告。比你还清楚。
他们愤怒的点在哪。不是不能贵。而是贵得不明不白。
小米回应了。说“有部分气流导出功能”。
还给出了补救方案——改配。送2万积分。
积分能当饭吃吗。能补回信任吗。
有些车主直接锁单。退定金。甚至扬言起诉。
法律层面。这算不算虚假宣传。值得深究。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
更大的信任裂痕。正在形成。
YU7车主提车。满心欢喜。
掀开遮车罩那一刻。傻眼了。
前挡玻璃内侧。有“测试车”静电贴的残留痕迹。
淡淡的。像是被人匆忙撕掉。
但胶印还在。形状清晰可辨。
你告诉我。这是量产车?
还是从测试跑道上直接开下来的?
谁家新车会贴“测试车”标签?
除非……它真是测试车。
小米副总裁李肖爽出面解释。
说是“静态评审”留下的痕迹。
工厂下线后。随机抽车做评审。贴个标签。
评审完撕掉。但胶痕没清干净。
现在改了。用不留痕的贴纸。
听起来很合理。对吧。
但消费者听进去了吗。
他们只看到——我的新车。曾被定义为“测试车”。
哪怕只是流程标签。心理上已经打了个叉。
这背后暴露的。是交付流程的松散。
是品控细节的疏忽。
更是品牌对“用户体验”四个字的理解偏差。
你不能一边说“为发烧而生”。
一边在交付环节留下这种低级漏洞。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直强调“用户参与”。
SU7的研发过程。号称开放社区反馈。
用户提建议。工程师改设计。
多美好的故事。
可当产品真正落地。
却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在交付上留瑕疵。
这不叫用户共创。这叫用户背锅。
你让用户提意见。然后交付一辆带“测试”痕迹的车?
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我们再往深了想。
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同源。
一个在功能宣传上过度包装。
一个在交付流程上管理失控。
根源都是——急于求成。
小米造车。三年时间。从零到量产。
速度惊人。雷军说“押上全部声誉”。
可造车不是做手机。
手机可以快速迭代。软件随时OTA。
但汽车是重资产。是安全载体。是长期陪伴。
用户买一辆车。至少用五年。十年。
你交付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信任的起点。
而小米。似乎把手机圈的“快速试错”逻辑。
直接搬到了汽车领域。
先发布。再优化。边卖边改。
可汽车能这么玩吗。
4.2万元的选装件。
不是App里的一个功能按钮。
撕不掉的“测试车”痕迹。
也不是系统UI的小bug。
这是实体。是金属。是用户每天摸得到的东西。
一旦出问题。就是信任崩塌。
更可怕的是。舆论的放大效应。
一条“测试车”痕迹的短视频。
能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疯传。
而官方的澄清。往往滞后。且没人信。
信任的建立。需要十年。
崩塌。只需要一次事故。或一次“痕迹”。
那小米该怎么办。
光道歉没用。送积分更像“花钱消灾”。
用户要的不是小恩小惠。
是要一个真诚的交代。
比如——那批带“测试车”痕迹的YU7。
能不能主动召回?重新做一次全车清洁与检查。
附赠一次免费精洗+内饰养护。
不是为了省钱。是为了态度。
再比如——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
能不能请第三方机构做一次风洞测试。
把真实数据公开。
哪怕结果不如宣传。也比含糊其辞强。
还有。未来的宣传文案。
能不能少一点“黑科技”“颠覆”“极致”。
多一点“实测数据”“工程逻辑”“用户反馈”。
消费者不傻。他们愿意为创新买单。
但前提是——你别当他们傻。
小米汽车的起点很高。
SU7的订单量。性能参数。设计美学。
都堪称惊艳。
可真正的考验。不在发布会。
而在交付后。在用户每天的驾驶中。
在每一次服务站的维修体验里。
现在。它正站在悬崖边。
往前一步。是品牌升华。
往后一步。是口碑雪崩。
雷军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热爱”。
但热爱。不能代替专业。
更不能掩盖瑕疵。
希望小米。能真正听进去那些刺耳的声音。
不是公关话术。而是用户真实的焦虑。
毕竟。一辆车。不只是代步工具。
它承载的是家庭。是安全。是生活品质。
别让“测试车”的痕迹。
成为用户心里。永远擦不掉的印子。
下一次更新。
我希望聊的是小米如何逆袭。
而不是——又一场危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