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频繁召回,才懂余承东的话:华为标准太狠了

车刚开没多久就召回,这事儿放谁身上都窝火。感觉就像是被人耍了一道,当初说的天花乱坠,结果呢?问题不大还好,要是碰上大件,那可真是哑巴吃黄连。

这情景,让余承东几年前那句话,现在听起来,味儿越来越冲了。他说,要是按照华为的质量标准,有些厂子的车,恐怕一台都别想发货。当时可能有人觉得他狂,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预言。

所以,老余那句话,真不是吹的。召回这种事,说白了就是事后补救,是没办法的办法。真正厉害的,是出厂前就把问题给掐死在摇篮里。

连奇瑞的尹同跃都感慨,说华为那帮人比德国人还像“工匠”。这话分量不轻。德国的工匠精神是出了名的,能让同行说出这话,可见华为的标准有多苛刻。

新车频繁召回,才懂余承东的话:华为标准太狠了-有驾

到底苛刻到什么地步?就拿智界S7来说,出厂前得过将近一万道检测工序。华为自己捣鼓的自动化测试系统,里面有七千多条测试用例,把我们平时开车能遇到的高频场景基本都覆盖了。光是总装线,就得经历三十二道关卡,大约四千项检测。

这种玩法,市场上能跟的,确实没几个。

再聊聊电池,这可是电动车的心脏。宁德时代的老总就提过,华为对电池的要求高得吓人。具体点说,华为的电池标准体系,光出厂检测就有1673项。为了安全,电池得在130度的高温里“蒸桑拿”,也得在零下40度的极寒里“冻硬”,一共七重极端测试。

相比之下,有些品牌可能就跑个四百来项基础检测就完事了。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用户不是傻子,质量好不好,用脚投票。

所以说,质量这东西,不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智驾辅助这些软件层面的东西,同样重要。别想着靠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就想蒙混过关。

新车频繁召回,才懂余承东的话:华为标准太狠了-有驾

现在华为跟江淮一起搞的那个尊界,余承东自己也讲过,这个项目把十几个省的二百多家供应商都带动起来了。这不是简单造一辆车,是想拉着整个国产供应链,一起往高端制造上走。

这盘棋下得很大。从一个零件的品控,到一个产业的崛起,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低端制造不是不能做,但总得有人向上走。与其在低价区里杀得头破血流,不如静下心来,把质量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新车频繁召回,才懂余承东的话:华为标准太狠了-有驾

别老想着弯道超车,先把车造直了再说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