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内新造车势力,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些广告轰炸、热点频出的品牌。而零跑汽车偏偏是个例外,它不搞噱头,不追热点,甚至一度低调得像隐身了一样。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多言”的造车者,在新势力的竞争中跑出了意想不到的成绩。今年10月,零跑销量突破7.0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4%,顺利蝉联新势力销冠。到底这只“乌龟”是怎么悄无声息地超越了跑得飞快的“兔子们”?我们不妨细细剖析其中的门道。
有人说,零跑的成功堪称温水煮青蛙。一方面,它选择了一条“本分”的道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另一方面,销量的突飞猛进靠的不是浮躁的营销,而是扎实的产品力和精准的市场判断。早期,零跑以下沉市场为突破口,2020年推出经济实用的T03车型,赢得了一线大厂暂时忽略的二三线用户群体。没有天价的智能配置,也没有炫酷的噱头,用户买账的竟然是它“又便宜又实用”的定位,这招颇有当年拼多多抢占地盘的影子。
零跑的策略不仅“老实”,还“机智”。当许多车企在增程和纯电之间纠结时,它果断选择了“双线并行”,通过增程车型先帮燃油车用户解决续航焦虑,再借此带动纯电版本的销量。这种协同效应就像鱼和熊掌,零跑不仅抓住了,还吃得不亦乐乎。这背后的逻辑简单却有效:做好市场细分,把用户需求研究透,然后用高性价比的模式一举撬开市场。这有点像做家乡菜的小厨师,用亲民的价格和迎合口味一道道征服食客,直到成了网红餐厅。而零跑,显然已经成为这场新能源市场的“人气店”。
当然,这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真正厉害的是零跑对制造本质的回归。有人戏称零跑是一家“抠厂”,朱江明几乎抠到了极致,能自己做的就绝不外包。对于规模化的车企来说,这意味着高自研成本和无尽的压力。但朱江明偏偏选择了“憋大招”,从座椅到空调压缩机,零跑一步步实现供应链的深度掌控,做到既省钱又好使。这种自研节奏虽然“龟速”,但效率和品质却不断提升。今年的D19旗舰车型甚至带着百万级配置,高调地跳进30万元级市场,这份“肌肉秀”可以说大大颠覆了外界对零跑的刻板印象。
不过,卖车只是零跑迈向“上岸”的开始。一些传统车企不上销量榜排名,但大家都知道它们不会倒;而新势力稍有闪失,就可能成了下一个威马或是哪吒。更何况,造车这场马拉松不仅拼技术,还得拼企业背后的“后台”。零跑之所以能稳步前进,一个离不开浙江地方政府的持久支持,一个靠的是民营经济强大的产业链创新。如今,朱江明已经押注“百万元高端配置卖30万”这条降维打击的道路,而旺盛的销量也在实际验证他的战略是可行的。
到这儿,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为什么零跑这样的理工科车企风格能在充满营销喧嚣的市场中独立突围?或许,我们可以借用浙大企业家们一贯秉持的“本分哲学”。别在意当下的排名,别迷恋刹那的光环,专注于产品,回归本心,这才是每场马拉松的制胜法则。
那么问题来了,零跑的“龟速哲学”真的适合所有市场吗?还会有下一个乌龟超越兔子的故事出现吗?最终,跑到造车马拉松的终点线的是那些短跑冠军,还是那些埋头苦干的实干派?这场“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