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6正式官宣定在九月二十六号发布上市。这车的消息一直挺引人瞩目的,特别是平台架构用的那块800V的纯电动平台,估算充电速度会比我以前用的快不少。你们也知道,在充电这个环节,速度其实是关键。陶瓷电池?我猜大概率会用。记得之前去年看资料时,理论上用陶瓷电池能提升充电效率好几倍。
我记得有次去4S店,看着一台理想ONE,销售问我:小伙子,要不要试试我们新推出的快充?我那时候还笑着说:快充快到什么程度?他说十分钟,冲到五百公里,当时还留了个心眼:这估算听着挺美。实际上我心里就想,六七年级的那块电池,能不能支撑得住?尤其是长途出行,谁都想快充。
这次推出的i6,采用了这个800V的架构,听起来满有未来感,但其实我更关心,技术背后实际体验感受。你们知道,理想之前的几款车,续航都已经比较优秀了,特别是那种纯电平台,能跑到六七百公里,实际用下来我觉得水平已经到一定程度了。
说到这个续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段先按下不表),估算理想i6四驱只有660公里续航,单驱会更高。这个差距一眼就看出,用四驱的电耗会多不少。换句话说,车的能耗水平,和用料成本、重量关系很大。大块电池,无疑会拉长续航,但也意味着更沉、成本更高。有人会说:这么大电池,价格是不是要上天?的确,87度电池,理论上,10块钱一度,就是大概870块钱(这不算税费、物流、装配等),那又得算充电成本,估算残值。
我常在想,充电速度和续航到底哪个更重要?就比如我朋友,他惯夜里充,睡觉时插着,六个小时能搞定一晚的用量——相比起快充的十几分钟,他觉得不值那个价格。有人说,充电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但你知道,那些省会城市还算行,但乡村还得路过一堆充电站,差距大得很。
这车最大的变化,我觉得不是在于参数,而是在制造思路——用更先进的架构来降低成本,压缩体系复杂度。当年老一代的平台,技术越落后,配件多,故障率高。你我都知道,成本堆叠自然反应在售价上。理想估计也不会瞎折腾,可能会保持在15.8万起步——这价对比G9的24.8万,差了不少。
不过说到外观,我一开始看到新官图时,直觉是丑,不是我挑剔,而是觉得整个造型上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其实我觉得,理想这个品牌年轻化,目标对准家庭实用车,也就这范儿了,但都没有审美的么这种心里话,是想表达我的感受。倒不是丑到极点,但太宽厚了,线条过于平庸,没有那种冲击力。
你们觉得,未来的车还要搞得像车型拼贴画一样万花筒么?我有时会这么想。拼装感太重,反而失了质感。说白了,就算配置最高,也没法保证漂亮漂亮。
我更关心研发团队在泵出新技术时的突破点。平台架构其实很像建房子,稳固、抗震、便于装修。电池标配5C快充,那十分钟能冲500公里,估算能效比,挺不错的,但实际用下来,温度管控、充电器的效率都很重要。哪些地方能降本?就像我之前装修房子,电线多了,反而线路复杂,出问题的可能性也大。
我还在想,那些人买车会不会主要看续航数值?很多时候,实际用车场景比数字更重要——快到我车上装两块电池,把家和公司串起来,也是个思路吧。或者说,按目前我看到的数据,要持续使用,充电的频率太高了。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理想在这次公关中,强调高效快充以及动态续航,其实背后有个逻辑:在竞争品牌中,持续用户的粘性,得靠实际用到的距离,不光是官方宣布的数字。
说到油耗、成本,我还真的好奇:大概一百公里的用电成本,可能在3块左右(我估算的,没搞得那么精确),如果每个月跑三千公里,充电每月才100块,跟油车的油费比,还是便宜不少。可是真正打破人们用电成本就是电费的印象,是不是还得靠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否则,这个续航指标就变成纸面功夫。
我突然想到,短期内能做到的,还是靠基础设施推广、提升平台整合能力——这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事,但未来如果大家多用快充,等同于光速换电,可能会彻底改变出行场景。
人家说,理想这个车后续会不会只留两版本:后驱和四驱?我觉得可能性很大。价格上,15.8万起,准备再涨个三五千,变成17万左右,差不多和一些新能源小车处于同一水平。
你觉得,造型那么难看,是不是贪图了空间、续航或快充速度的硬业绩?也许吧。总觉得,造车不是也得讲个颜值吗?不过理想一直走实用路线,可能因此舍弃了一些颜面。车身尺寸,4950长,基本上就是中型SUV了。这个级别,能做得漂亮也不容易。现在很多车都在拼配置,但光靠配置,能打动到客户吗?
手头的资讯让我觉得,未来几年,国产新能源的格局会很复杂:不仅要跟合资拼技术,还得比拼供应链稳定性和品牌认知度。供应链如果被打乱,不光会导致成本上涨,还会影响交付速度。
我还在琢磨一个问题:这次20万左右的小型豪华电SUV,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纯电的续航显然不能是唯一的。舒适性、智能化体验、甚至售后服务,哪一块才会成为杀手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觉得,真正决定一台车是不是靠谱,还是用车之后的感受——比如转弯时的支撑感、座椅的包裹性、静谧度。
这车的细节我还没想清楚:为啥那么多厂家都觉得造型丑还能卖得好?是不是因为实用感压过了美感?还是,用户愿意接受规范化的中庸设计,只要续航和价格合适?
你说,真正的美,是不是在于细节处理,比如那块隐形的前格栅设计,或者灯组的局部线条?那些都深入我的潜意识里了,只是还没怎么特别留意。下次我再去试个这车,可能会多留意一点。
反正啊,未来的新能源车,是不是要变得像人类一样,有点杂乱无章,却能跑得快?还是说,越来越会调配出完美比例呢?这问题,留给你思考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