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刷新闻,看看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是不是又上去了。去年底我的一个朋友,开了两年的一款特斯拉Model 3,都觉得买它挺值的,毕竟百公里油钱省不少,而且免去了加油排队的烦恼。去年我还随手算了一下,他的月耗油量,如果按每升7块钱算,油费一年下来差不多得4600块,换成电费,差不了多少,甚至更低点。
你看,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TOP20里,比亚迪以2610068辆稳稳领跑,小公司整个拼不过。特斯拉次之,988247辆。对比之前,我还记得去年特斯拉卖得多快,这也反映出它的全球布局比中国车企还充满野心。特别是比亚迪,为什么会一直领先?除了靠国内庞大的市场,技术还算过硬,但我觉得更厉害的是他们在供应链上的布局。
说到供应链,我就想起前段时间我看的一篇报道(其实是微博上转的),汽车行业的核心资源就像是厨房里的食材。你要不断优化,才能做出味道正的菜。比如锂电池材料,过去十年,日本、韩国都在卡脖子,现在中国几乎吃了个定盘,能自己搞定大部分关键零部件。你摸不着门,是不是真的比韩日的差那么多?也许差别不大,但就是手上有牌。而且,咱们这个产业链越做越深,不光是材料供应,从模组到电芯再到整车集成,基本都可以自主调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关于电池技术,我印象中,国内的技术在能量密度上其实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一些国际品牌,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比之前更轻、更能装电。这是不是有点没被吹出来?反正我觉得中国车企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超过大部分竞争对手。毕竟,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命门,没有好电池,车就像花瓶,漂亮但无用。
但,话又说回来。销量领先,也不代表每一辆都水准线。很多车,尤其是像五菱那样的品牌,虽然销量占比很大,大概都在452890辆左右,但只要动手开一圈,你就会发现,底盘还行,配置还凑合,但细节上就会觉得差点意思。厂家为了快、便宜,能省就省。要是真的好好琢磨,能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做出更耐用、更智能点的车出来,不知道会不会更受用户喜欢。
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车的设计其实挺有诚意的,比如理想汽车,从去年到今年销量也在不断提高。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个销售跟我聊天,说理想的差异化,就是空间大,家庭用车的需求。我试想了想,的确,年轻家庭挺在意车的空间和智能化,有多少家庭愿意为了省点油钱,再多花点钱买多点配置。
到底是因为用户心理还是市场逻辑?我觉得两方面都重要。市场太拼销量,但用户实际上也在追求用车体验。我也经常在路上瞧那些车牌号麻烦的家庭,他们是看不上那些走量车的空洞配置,想要那种能带娃,还能跑城际的感觉。
很多时候,销量的第一不一定是最好的车,也不代表后续会稳。如果单纯看销量,比亚迪目前这个数字,全网都在聊,但有个细节我发现了:背后是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和研发投入。这两个,才是真正的核心。
说到竞争,大家都在关注新能源的技术和市场,但核心还是用户心理。有个朋友刚买车,他说:我就是不喜欢那些标版,才多看了几款。你看,用户那么挑,那你只会靠广告炮轰市场,没用的。真正打动他的,是那种看到这个车,觉得它挺适合我用的感觉。
还有一件事,奇瑞去哪里了?我倒觉得奇瑞的市场表现没那么差,但为什么榜单里没有它的名字?可能是它的销量没达到这次的筛选标准,也可能是它的产品线没这么集中。或者,也许奇瑞还得再耐心点,也许下一步要推的那款新车,能再打出一波市场。
我经常在想:除了销量,汽车企业还应该关注什么?当然是口碑和用户体验。很多车厂只盯着销量数字,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用车几年后,车还能不能稳。比亚迪那么多车型中,能坚持五年都没啥大问题的,不多。这个,可能跟他们的品质控制有关。但我也觉得,不光是技术,还有售后服务和消费者感受的标准。
猜测一下:他们这些车的保值率,能有多少?这其实挺关键的。毕竟,车不是买来秒用,十年后如果还能卖个价钱,就更香。有人告诉我,新能源车的二手市场还在成长阶段,但相比燃油车,还差点意思,我估算,保值率要落后几个百分点,尤其是电池老化。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我旧手机大概用了两年,就开始电池衰减,但修理店一查,原来换个电池也就几百块。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车的电池如果也能值个价?或者,用户还能自己换?我觉得,这事得等技术成熟,但不管怎么说,消费者对二手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你能想象,十年后二手新能源车还能值不值钱?这个问题挺有趣。
(这段先按下不表)再扯点别的。我跟你说,很多车厂为了迎合市场,还在推智能驾驶。我自己试过,自动泊车功能还挺方便的,尤其在城市繁琐的停车场。可问题是,那些自动辅助还不够智能,一不留神,新手司机可能更依赖,会有误操作。我听说,某个品牌的自动驾驶还在测试防跑偏,这大概是消费者觉得最想改善的,别高估自动化,实际用起来还得手感好。
但我也质疑:自动驾驶是不是能稳定?搞不好,哪天被哪个老司机拆穿,自动驾驶其实还只是个伪辅助罢了。这就让我想起当年骂谷歌自动驾驶的朋友:还没成熟,别太早想炫。他说的也有点道理。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真在想:未来谁会赢?比亚迪、特斯拉、还是别家?我觉得,谁能站在用户角度,提供真用得顺手,谁就能赢。像我附近那个刚到手的诺维兰(虚构品牌),功能虽全,但总觉得操作不够人性。用户心里,更在意那个能用,敢用,没问题的感觉。
这就像有人把车比作伴侣,直到你得自己开,将心比心,才知道哪车更懂你。
对了,你觉得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会不会飞速崛起,还是会平稳增长?我自己估算(没有详细研究,但感觉挺靠谱的)——大概看技术突破的速度吧,别说,电池技术再成熟点,成本降下来,普通消费者也就更能接受了。
哎,你说,这波行情里,哪些品牌还能熬得过去?我想,除了实力雄厚的几家,可能那些伪装大牌的车,说不定以后就被淘汰出局了。
反正,未来还得走着瞧。我们这些操盘手、用户、甚至厂商,都在这个腾飞的浪潮里摸索。
也许下次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被低估的黑马,或者将来会不会有新势力突然出场,不用创新太大,就能收获一片晶莹的天地。
这些,都让人期待又折腾。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买车,最该关心的问题,会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