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商用车江湖,这是要“风起云涌”的节奏啊!
丰田旗下的日野,还有戴姆勒卡车家的三菱扶桑,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都算得上是“老炮儿”了,居然要“牵手”组建一个全新的控股公司——Archion,明年四月就正式亮相。
这一下,直接就能占据日本商用车市场近半壁江山,你说这格局,是不是要被重新定义了?
这可不是一句口号的事儿,一上来就动真格的。
听说了吗?
三菱扶桑那个在神奈川县爱川町的中津工厂,以前可是生产变速箱的“心腹之地”,现在要说关就关,一点儿不拖泥带水。
日野那边也毫不示弱,直接把东京羽村的羽村工厂,还给了大股东丰田,这操作,简直就像是自家兄弟“分家产”,留下一片唏嘘。
网上早炸开了锅,有人说这哪里是合并,分明是“拆旧建新”,老厂房、老设备,估计都要换上新模样,迎接新使命。
高管的调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简直就是一场“乾坤大挪移”。
三菱扶桑的原社长Karl Deppen,直接空降Archion当CEO,原CFO也跟着去负责财务大盘;而日野的社长小木曽聪,则被任命为首席技术官。
表面上看是“你我各占一头”,但深层来看,这不正是技术与管理权的“博弈”吗?
日野在中重型卡车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三菱扶桑则在轻型车市场颇有建树。
谁来掌舵,谁来主导技术方向,直接关系到Archion未来的产品战略,你说是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员工的安置问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家公司居然异口同声地承诺,“不裁员”!
所有受影响的员工,都将被妥善安排到其他工厂或新的岗位。
在日本这样一个对裁员向来“铁腕”的制造业环境中,这样的表态,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很多人都在疑惑,这承诺能兑现吗?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这或许是出于对合并进程的考量,避免潜在的工人抗议影响进度;也可能是在为Archion即将推出的新技术储备人才。
不管原因为何,对于普通工人而言,保住工作总是天大的好事。
但转岗后的新工作,能否适应,能否得心应手,这又是另一番挑战了。
可要是认为,日野和三菱扶桑的这次“联姻”,仅仅是为了巩固在日本本土的“地盘”,那就太小看这场变革的深远意义了。
真正让他们感受到“生存危机”的,是来自东方的那股强大力量——中国卡车企业!
你看看如今的全球商用车版图,中国车企已经悄然挤进前十的行列,在中重型卡车领域更是占据了“四强”中的一席之地。
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尤其是那极具竞争力的电池成本,中国卡车在电动化浪潮中一路披荆斩棘,攻城略地。
面对这样的强劲对手,日野和三菱扶桑如果依然各自为战,恐怕很快就会被远远抛在身后。
难道我们真的要眼睁睁看着,曾经的巨头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黯然失色吗?
所以,这次合并,可以说是一场“背水一战”,将所有筹码都押在了“未来技术”上。
Archion一成立,就高调宣布将巨额投入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并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就充满未来感的“CASE领域”(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服务、电动化)。
新任CEO Deppen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通过“协同效应”,将技术研发效率提升一倍。
而原日野社长小木曽聪也直言不讳,过去开发一款新车需要三到四年,如今通过两家公司的“强强联合”,“借力打力”,速度定能大大加快。
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日野在中重型卡车技术上有着扎实的基础,而三菱扶桑则在轻型车市场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合并之后,产品线的互补将是显而易见的,而研发数据的共享与成本的分摊,更是能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
更何况,背后还有丰田和戴姆勒卡车这两棵“参天大树”的支持。
双方各持有Archion25%的股份,在氢能源技术方面更是拥有尖端实力。
试想一下,Archion未来有望成为日本新能源商用车的“超级实验室”,用氢能源技术与中国的电动车一较高下,这场景,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
日野在几年前就曾深陷发动机数据造假的丑闻,这无疑给其新车研发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拖慢了前进的步伐。
如今,全球都在大力推动“碳中和”,而商用车的使用寿命往往长达15年以上,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技术跟不上,未来想要追赶,将难上加难。
犹如《论语》中所言:“虽有车,不如己之所能。”
技术才是硬道理。
再看看竞争对手五十铃,已经抢先一步在美国建厂,计划在2027年就投产中重型卡车,直接与日美两大巨头展开正面较量。
这场汽车江湖的“风云变幻”,可谓是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归根结底,这次日野与三菱扶桑的合并,是日本商用车企业在时代洪流中的一次“生死突围”。
一边是本土工厂整合、人员调整带来的“内部阵痛”,一边是与中国车企在技术和市场上展开的“外部硬仗”。
Archion能否真正成为这场变革的胜者,关键在于它能否将“协同效应”落到实处,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要是光说不练,别说与中国车企掰手腕,恐怕在日本本土市场,也将举步维艰。
这场关乎未来的“大戏”,咱们且看且珍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