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5月的时候,工信部就曾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就在近期,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酝酿汽车全行业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
根据明镜pro爆料称,有消息人士表示:「后续将宣布法规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且必须带有机械冗余。」
此消息一出,网络上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纷纷叫好。
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有没有使用过隐藏式门把手?对于隐藏式门把手又有什么看法呢?
隐藏式门把手出现的初衷,为的是降低风阻系数,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风阻越低续航就越长。在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的带领之下,包括传统品牌在内的各大车企,纷纷开始使用隐藏式门把手。
隐藏式门把手刚刚出现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个配置相当「高大上」,但实际使用下来大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最重要的安全方面,近些年有数起因事故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而导致伤亡的悲剧出现,使得消费者们对隐藏式门把手相当抵触。
其次,在北方的高寒地带,隐藏式门把手常会在冰雪天气下被冻住,对于用车人带来了各种不便。
最后,目前市面上仍有些隐藏式门把手没有电动弹出功能,需手动「抠」出来,同样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使用体验。
虽然各大厂商都在不断完善这一配置,包括提高推力来应对冰雪天气,但许多车型在断电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外部的「机械冗余」,在极端工况下还是存在安全隐患。
于是乎,相关部门出手了。
根据已知消息,相关部门将在本月完成门把手强标草案讨论,目前的信息是可能对全隐藏式门把手直接一刀切禁止使用,同时会给一年的过渡期。与此同时,对于非标工况自动落锁解除进行也在讨论。
我目前的主力车辆采用的就是隐藏式门把手,同样没有外部物理备份,断电的情况下只能从内部打开,购车时我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半隐藏式门把手会是当下的最优解。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且能降低风阻,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太大问题。另外我认为,该被限制的还不仅仅是隐藏式门把手这一功能。在新能源时代,车企为了追求长续航下了不少功夫,除了降低风阻系数之外,使用大电池和低滚阻轮胎也是他们的常见做法。
在安全方面,新能源车被提及最多的自然是电池安全,在这一方面其实目前主流的产品做得都还不错。
但大家往往会忽略的一点是,在电池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新车的整备质量也越来越重,2吨以上的车重仅仅是标配,许多尺寸相对大的车型分分钟做到3吨甚至接近4吨。
要知道,在时速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的车辆动能就会相应地越大,刹车需要的制动力就会越大,如果发生事故造成的伤害也会越大。
当然了,厂商一般都会针对这些「大块头」做出相应的调整,增加安全方面的冗余。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事情,那就是轮胎的抓地力。在急刹车的时候能否在最短距离内停下,不仅是对制动系统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轮胎抓地力的考验。
现如今的许多车型为了追求长续航,都用上了低滚阻轮胎,但这也意味着轮胎的抓地力相对较弱。相同工况下,低滚阻轮胎刹车距离自然会比抓地力强的轮胎要长。
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我试过的新能源车型数量起码有一两百台,其中多数车型的原厂轮胎抓地力都相对偏弱,在电机瞬间爆发最大扭矩的情况下,轮胎的抓地力极限很容易就被突破了。
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加速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能开得快也需要刹得住车。除了轮胎之外,刹车系统的制动能力也非常重要,在日常通勤的情况下,动能回收能很好地完成减速的任务,大多数时候刹车系统的负担并不重。
但如果是在部分极限工况下,车重相对更重的车型,刹车的负担就非常明显,热衰减也来得更快,如果再用上低滚阻轮胎,危险系数可以说是成倍数增长。
如何去平衡「续航」和「安全」,是当下各大车企需要重视的事情。
无上限地对电池进行「堆砌」,只会让车辆的重量越来越大,刹车系统和轮胎的负担也同样增加。所以对于新能源车的整备质量、刹车系统在极限工况下的耐用度以及低滚阻轮胎的使用,我认为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来进行限制。
现如今各大车企在宣传车辆的加速性能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轮胎和刹车系统的重要性,有太多不明所以的消费者甚至部分专业人士,都因此造成了事故。
对于车企而言,一款车的安全性能或许并不是最大的卖点,但一定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