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过去,极氪001的申报名单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搭载Thor-U芯片和900V高压系统的组合。别小看这两个配置,它们其实代表着新能源车未来的几个趋势:更快的充电、更高的智能交互,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场的竞品格局。
我路过汽车展厅,刚好听到销售说:新款有没有实质变化?看不出太多不同。我心里暗笑,变化都在细节里——是的,设计没太多改动,依旧是那副优雅但带点酷味的脸。但配置翻新,就像给老朋友换了个全新心脏,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我翻了下笔记,发现新车的尺寸几乎是复制粘贴——长4977mm、宽1999mm。那个轴距,3005mm,差不多是一辆A级车的中轴心。这么一比,空间还是挺有希望的,特别是后排腿部空间。说实话,我对比了几个同价位车,比如蔚来EC6和特斯拉Model 3,极氪001的车身比例感觉更协调,轮廓线条也更硬朗。两者就算都搞了个科技范,实际用起来会不会差这么多?这点我心里还挺好奇的——毕竟设计是表面,但底层的硬核才是真本事。
动力方面,新车采用了由衢州极电产的双电机四驱,前功率估算大概在310kW左右,后面的370kW要到达一点点极限——我觉得系统综合功率能突破800马力,样本少(估算/体感),但这个等级的性能,无疑可以推动一辆重达2吨多的车线性飞升。什么样的传动组织才能让动力输出更平滑?这个也很话题:电机的控制算法,变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修车时,遇到过高性能电机转速不稳,导致油门踏板反应变快变慢。这里就问一句,极氪的电控算法,有没有掌握关键肌肉?我倒觉得,那个研发团队的调教功底,也算是硬指标。
再说这个900V高压平台,我其实还没细想过它带来的极大改变。传统的常用电压停留在400V,每次充电提速,都是靠提升电流密度,但效率有限。900V,意味着更快的充电速度,按理说可能能把70%的电量充满不到15分钟(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在现场试用了个快充桩,确实感觉快了不少。拆开来看,想象一下,现在的快充像是给手机充电,用高压系统就是在给水管加大管径——水流更大,充电也更快。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比喻——未来的充电,关键还是设备配合和电池管理。
说到这我有个疑问:极氪这次是不是试图用技术做壁垒?毕竟900V平台更复杂,要考虑的东西多了,成本和安全性都要保证。其实不然,我觉得一部分动力来自供应链:我们知道,别的自主品牌还在摸索低成本高效率的电池包,极氪用的三元锂电池,可能量产后成本会有压力(这也是个估算,没有确凿数据)。这就像用水果拼盘,水果的品质和切割技术都重要。供应链的合作,能不能让成本控制得像心里想象得那么水涨船高,我还得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那位销售曾经说:客户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续航,二是快充。我心想:能不能把性能和智能都两手抓,才是长远之道。这个时候,就得谈谈那Thor-U芯片。有朋友问我:它到底智能体验提升了多少?我也不知道百分之多少,但感觉,像给车装上智慧大脑——逻辑更清晰、交互更灵敏,就像你手机升级了系统一样。反正我觉得,硬件的升级,是要让人用的更顺手。只智能越聪明,其实也增加了点使用的复杂度——我还记得那次用极氪APP调试,操作不算太复杂,但总有点小超纲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想问:未来的智能座舱,到底还是不是那种像人一样会话的到家体验?
这不禁让我觉得,智能其实就像在拉开序幕的套路:一方面追求技术前沿,另一方面又怕用起来太复杂,变成高智商但笨手笨脚。你有没有想过,要是智能芯片真的变得像家用电器里那样聪明,会不会反而让用车变得更麻烦?我还没有完全弄懂,似乎还在试图想象一个未来:自动驾驶变得既快又准,但用手机控制车灯、调空调,要不要先学会一门新语言?
回到这个极氪001,最让我刮目相看的还是配置丰富。本来就觉得造型很运动,但现在多了些个性化的元素,套色车身、运动尾翼、轮圈造型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能对应不同喜好。其实很现实:每个人都喜欢点不同,小改款其实就是在告诉客户:我还能玩花样。而且,价格看起来还挺合理,30万出头的价位,硬件配置和智能水平都在提升,难不成这是现在敢不敢多配点的问题?我猜的没错,真正厉害的,还是那些能在实际用车中体现差异的细节。
聊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奇怪的点:极氪会不会未来出个黑科技版本,专门对标特斯拉的软件生态?如果是这样,整车的软硬结合,可能才是真兵家必争之地。这个猜测有点超前,不一定靠谱——关键第三方平台怎么融入?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哎,你们觉得,这辆车会不会变成移动的智能终端?也许就在某个转角,谁都没想过的细节——那个后排小朋友用虚拟助手点歌,会不会比爸妈还老司机?我还真没细想过,但感觉这个跨界融合的时代,未来可真是想象不到的平衡点,就像那款自动变色的车漆,究竟会带来多大炫彩效果,我还真赔疑问:你觉得未来汽车会开始变会跑的智能手机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