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只要一聊起电动车,大家伙儿的第一反应好像都是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什么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一个个都跟明星似的,天天在新闻里露脸。
反过来看那些以前在中国市场横着走的合资品牌,比如大众、丰田、本田这些,感觉在电动车这块儿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老牌劲旅”是不是思想僵化了,造出来的电动车要么是拿油车随便改改,要么就是价格贵得离谱,总之就是没啥诚意,被咱们国产车打得找不着北。
但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有没有可能,就在我们都以为这些合资大厂要“躺平”认输的时候,人家其实在背地里悄悄地调整战略,已经开始准备反击了呢?
有些网上的消息传得神乎其神,说什么“日产N7”一个月卖了六千多台,成了合资电车第一名,还有个叫“一汽丰田bZ5”的车一上市就火了。
这些说法听着挺热闹,可仔细一查就会发现,这些车型和数据都对不上号,有点夸张和混乱。
所以,咱们得拨开这些迷雾,看看真实的世界里,这些合资品牌到底在干嘛,它们的反击战,又是怎么打的。
咱们先不看那些不靠谱的网传榜单,来看看两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就是大众和宝马。
大众汽车的ID.3这款小车,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那姿态可是端得高高的,德国品质嘛,价格自然也不便宜。
结果呢?
市场根本不买账,销量一直上不去。
估计大众内部开了不少会,德国人最终也想明白了,在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光有品牌是不够的,得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
于是,他们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事——大降价。
ID.3的价格一下子降到了十二三万的水平,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效果是立竿见影,销量“噌”地一下就冲了上去,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一万多台。
这就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是你的车没人要,而是你的价格太不接地气了。
只要你肯放下身段,中国的消费者还是非常认可你的。
再看看宝马,那个蓝天白云的标志,在很多人心里还是很有分量的。
它的宝马i3电动车,一开始也被人说是“油改电”,没什么新意。
但宝马也学聪明了,在卖车的时候给出了巨大的优惠,最后二十万出头就能买到一台宝马的电动车。
你想想,花一辆普通合资中级车的钱,就能开上宝马,而且还是后轮驱动,开起来的感觉也不差,这吸引力有多大?
所以宝马i3的销量也稳稳地站住了脚,每个月都能卖个四五千辆,在豪华品牌的电动车里,绝对算是个成功案例了。
这两个例子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合资品牌不是卖不动电动车,而是它们终于开始懂得,在中国市场,价格和诚意才是王道。
如果说大众和宝马的成功靠的是简单直接的“降价换市场”,那丰田的玩法就显得更有深度,也更值得我们琢磨了。
丰田,这个在燃油车时代可以说是世界霸主的企业,在电动化转型上确实慢了点,它最早推出的bZ4X电动车就栽了个大跟头。
但丰田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犯了错,但纠正错误的速度非常快。
它很快就意识到,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还有车里的智能系统这方面,光靠自己闭门造车,已经完全跟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了。
那怎么办呢?
丰田想出了一招非常聪明的棋——合作。
于是,一汽丰田bZ3这款车就诞生了。
这台车的来头可不小,它是一个“混血儿”。
它的整体车身结构、安全设计,用的是丰田最拿手的e-TNGA平台,保证了这是一台结实、安全的丰田车。
但它最核心的“心脏”和“大脑”,也就是电池和电机系统,却是直接从咱们中国的电动车巨头比亚迪那里拿来的。
这个合作简直是强强联合。
丰田提供了它几十年来积累的品质控制和制造经验,保证了这台车的可靠性,让你开着放心;而比亚迪则提供了它最先进、成本也控制得最好的刀片电池和电驱技术。
这么一结合,一台挂着丰田标,内里却有比亚迪强大技术支持,续航超过五百公里,优惠后价格还不到十四万的纯电轿车就这么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台bZ3虽然没有像一些国产爆款那样月销几万台,但它每个月两三千台的稳定销量,已经成功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向全世界证明了一点:咱们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已经强大到了连丰田这样的全球第一车企,都必须主动上门来寻求合作的地步。
这不仅仅是丰田的策略调整,更是我们中国技术实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当看到丰田为了宣传它的bZ系列电动车有多安全,搞了泡水一小时、六米高空掉下来、甚至用大车去撞、用挖掘机去砸等一系列“变态”测试时,我们就能明白它的用心。
它是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也就是强调“安全”和“可靠”,来告诉消费者:“我可能不是最时髦、最智能的,但我是最能让你安心的。”
产品层面的改变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这些跨国巨头的战略层面。
丰田总部现在开始给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这两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更大的权力,让他们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更快地开发和调整产品,而不是什么事都得等日本总部点头。
甚至,丰田还自己掏钱,在上海专门建了一个研发中心,就是为了研究中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这些国际巨头终于承认,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卖车的地方了,而是全世界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中心。
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需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的学生。
它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策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炮火声最响亮的前线。
这才是它们真正可怕的觉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