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想,汽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说它是交通工具吧,一点没错,每天上下班谁都离不开它。你要说它是身份的象征,也确实如此,这年头谁要买个豪车,邻居朋友立马另眼相看。但车企怎么说呢,莲花这种老牌厂家,它似乎一直在传达一个信息——车不只是车,车是你控制世界的延长。
这次莲花EMEYA和ELETRE新款上市,价格确实不是闹着玩的,53.8万和55.8万的起售价,最高能飙到八十多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想想就行了”,但这车的发布现场却充满仪式感,CEO、演员、F1车手轮番上阵,把买车的事情弄得像一场时尚大秀。那问题来了——买一辆莲花,到底买的是什么?是设计,是科技,是品牌,是一份自我满足,还是莲花自己一直强调的“驾控”?或者说,被这些包装和噱头围绕的驾驶乐趣到底又值多少钱?
在国内车市,今天卖豪华,明天卖智能,后天卷性能,谁都在搞新概念。莲花选择做驾控巅峰,一门心思琢磨怎么让车好开。可是,让车好开这事,还真的不是民众当下的主要诉求。你仔细问问大多数购车人——能安安稳稳,别出啥意外,配置多点,省心就行。所以,什么主动扰流板,什么电吸门、双腔空气悬架、碳陶刹车、主动四轮转向这些东西,看着牛逼,实际却是少数车迷才懂得珍惜。莲花敢不敢下沉?敢不敢用大众化价格做小众化体验?
说到这里,不免好奇,莲花这些年在汽车圈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原创精神这口号打了太多年,但原创真的值钱吗?你看看现在的街头,眼花缭乱的新车,谁还管品牌故事,谁还在意技术底蕴?更现实的人,会算账,有多少金融方案,能不能零首付,用个选装基金能不能多薅点羊毛,车主权益是不是够多,这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所以莲花送什么终身质保、选装基金、甚至0首付金融方案,这一套下来谁都明白是套路,是必须跟上的“基本操作”,同质化严重到连活动本身都变得千篇一律。
如果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莲花是为极致性能而生”,你会觉得是理想主义。但偏偏莲花觉得,他的车就应该是“原汁原味的驾控感受”。他们甚至想通过算法,把77年的造车经验装进一台电车里,让智能系统模拟人类顶尖赛车手的调校。听起来确实厉害,但我忍不住想——会开车的人,真的需要一块芯片来告诉我该怎么跑山吗?智能座舱上再堆点配置,15.1英寸的屏幕也好,KEF音响也罢,最后都只是解决你在堵车时的无聊,不是让你焕然新生。
当然,这些高科技和高级感,有用没用?这就是我们的消费困局。越是卷性能,越是卷配置,越是卷内外饰,反而让车变得相互克隆。莲花试图差异化,他用“英国豪华”“运动氛围”“电动科技”包装自己的故事,但你再细细思量,这些标签又有多少是真正从使用场景里走出来的?开台600SE,0-100加速只需4.15秒,有几个车主奢望体验极限?街头红绿灯一脚地板油,为的只是给后面司机看看什么是“有钱人的快乐”,不为别的。
说到22英寸轮圈、碳陶刹车、后轮转向这些硬核装备,的确让人想起那些车展里摆满的小众玩具。它们是真的能提高操控极限,但一旦下沉到了中配,你会发现,极致性能和日常舒适很难兼容——想要跑山激情感,座椅必须硬;想要城市通勤舒服,悬架必须软。两者只能平衡,不能兼得。莲花把智能主动调节系统吹得天花乱坠,“哪儿该硬哪儿该软它自己决策”,但也许最后,很多消费者根本都用不上,一半的科技就是为“发朋友圈炫耀”而生。
再说说续航,这个时代大家都在拼谁电池跑得远。莲花好歹有能力把CLTC续航做到650公里,能不能解决电车焦虑?说实话,城市里谁又能一次性开这么远?但你要真想上赛道拼刺刀,续航就成了拖后腿的短板。高性能=高能耗,这点谁都卷不过电能的物理极限。即使900版本加速突破三秒,看起来起飞一样,但到了高速路,没几分钟就得关注剩余电量,这就是消费现实。
“全球唯一纯电量产主动双层尾翼”、“国内唯一纯电SUV主动稳定杆”、“纯电SUV主动后轮转向系统”这些听起来厉不得了,干什么用?归根结底,玩的还是“差异化”营销。车企发现你喜欢新鲜,他们就整点概念——这套只有我有,所以你得多花点钱。这套路其实很简单,就是车市的“预售制”,用高科技把产品池子拓宽,然后用选装把用户分层。你有钱,能选全套黑科技;你没钱,也能体验一点边角料。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被这些东西打动?也许还是一小撮理想主义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莲花不是为了体验什么赛道,不是为考验科技上限,而是为了“看看世界”——开出去让人羡慕,开回来自己满意。车和生活的关系,到底在于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刺激,还是安全,是独创,还是实用。
无数消费者始终被车企的花活绕晕,卷配置、卷颜值、卷动力,最终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尽可能多的性价比”。莲花想用几十万的价格卖出小众体验,但又不得不妥协于主流车市的规则。不管你配置多强,颜值多高,哪怕你用最稀缺的科技,把顶级座椅、黑科技安全系统、豪华音响包给日常通勤,过不了三五年都要变成路边车商的二手库存。
我们该不该为汽车的原创和极致性能买单?这既是个消费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莲花的坚持也许会让一部分人重新思考,汽车能不能只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工具。汽车市场已经从机械转向电动,从性能转向智能,从品牌转向体验,但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常常觉得,车企说自己代表未来,其实不过是用技术包装过去的自己罢了。莲花的故事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坚持做自己”的故事。豪车还是豪车,贵车还是贵车,精英还是精英。技术再硬,也很难把自己变成大众。大多数人的买车决策,终究是“权衡所有”,不管你多创新、多纯粹,终究要面对现实的细水长流。
谁敢说这种坚持就是错的?谁敢说莲花不该追求自己的极致?技术研发、品牌沉淀,甚至这套原汁原味的驾控体验,确实值得尊重。但我们还是得承认,极致从来都是小众,普世才是大流。莲花卖的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时代困惑——在同质化浪潮里,怎么做独一无二?你拼性能,我拼科技,都想做“独角兽”;但最后还是“各自为营,各自美丽”。
想一想,如果汽车真的只是一个交通工具,那莲花做得一切都是“画蛇添足”。但如果你把汽车看作生活的延伸,把驾控当成个性宣言,那莲花的坚持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有多少人会为这种勇气买单?你是不是那个会为极致买单的人?其实到底值得不值得,都得留给时间去证明吧。
莲花用新EMEYA和ELETRE把“入门即巅峰”摆在了桌上,但巅峰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还是只有少数人愿意为之付出?也许这才是整个汽车市场最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