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工厂外,是六月末的襄阳,空气像煮沸的冷却液,连午后的蝉鸣都显得焦躁。三方代表刚刚从会议室出来,神情各异,有人嘴角噙笑,有人只看地砖。传言落地,东风集团、襄阳政府和华为合资造智能越野车的消息像是从烟囱里冒出来,带着一点汽油味儿和电磁场的晕眩。
新公司名字带着猛士品牌,主打M817智能越野车。说是越野,实际上大多数决定权还在一帮做算法的工程师手里,传统钣金师傅只负责一部分车体骨架。“智能化”成了车企大小领导会谈时的必备词儿,仿佛再不上这趟班车就得被圈外了。
我见过太多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联姻”的故事,很多最后变成拉郎配——一个死守发动机舱,一个整天玩模拟数据。可这次合资有点不一样,钱不是简单地流进补贴池,而是结结实实地化成了股份:东风出技术,华为出系统,襄阳出资源,三方都把赌注压得挺狠。政府不做幕后金主,直接坐到股东桌上。以前有点像银行押贷款,现在玩成了“共同创业”,效率着实快了不少,据说审批周期都缩短了大半。
猛士M817是个有趣的切口——越野市场其实很小,要说大众市场,还远远称不上一匹黑马。但如果把它看成一个实验场,技术和市场的赌约就在这上面——东风这么多年造车经验,把底盘、动力平台全部放进合资公司,算是“梭哈”;华为派出智能驾驶团队,“大脑”直接嵌进去,把自己的算法和车厂的老本行做了结合;地方政府不光给地,还搬来本地十几个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围成一个小生态。
如果要从证据链角度推演,三方合作最令人玩味的点,不在于资源分配,而在于“谁最终在车里说了算”。华为的智能系统和东风的造车基因“深度绑定”,实际上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硬件和软件谁能真正主导终端体验?在实验室里,算法可以让M817自己绕过障碍物,转弯精准得像考驾照,代码查错比钣金师傅巡检都仔细;但真上路,动力系统、底盘可靠性、极端环境适应能力,这些传统车企的“土味经验”,科技公司往往搞不明白。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场产业焦虑:汽车圈越来越像手机圈,无非是谁能做出核心系统,谁就能拥有最终的话语权。传统车企的思维里,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机械,一根焊缝能决定行车安全;科技公司眼里的车,是一组数据和调度逻辑,漂亮的界面比保险杠还重要。政府则多是押宝本地产业升级,算盘打得不难看懂——哪家企业起得快,税收和就业带起来,面子里子都有。
我有时在案头查资料,看到“合资新公司审批流程减半”,心里不无自嘲。以前一辆车从立项到上市能拖出三四年,如今速度跟“做App”似的却也多了点赌博意味——流程快了,人也容易跟着急躁,万一一拍脑门出问题,谁来兜底?造智能越野,说白了,核心还是——谁能把软件和硬件的死亡交叉点给捋顺,别真的在野外卡死信号,“智能”二字要做到别给人添堵。
至于这个市场有多大,不妨换个视角。越野车,尤其智能越野,还是个小众热情,能不能像新能源乘用车那样次次翻盘?很难。常规用户要的是安全、稳定、省心,智能越野更多是“发烧友”噱头,市场基本属于一群有闲、有钱、能想折腾的人。我身边开猛士的老大哥,最多也就是假期上个山泡泡咖啡,真刀真枪跑新疆那套,十年难遇。
当然你不能否认科技渗透——就连“越野车需不需要智能驾驶”这件事,现在都能掰扯半天。华为做智能系统比传统车企敢想,但万一遇到硬核路况,车如果像手机卡死,估计泥地里只能等人来救援。这个逻辑跟案发现场一样:关键时刻,看的是谁能顶得住意外,而不是谁空喊“智能”口号。
说到这,我也开始怀疑:新公司虽然结构简单,其实背后还是三套思维在较劲。东风讲的是“产品主义”,襄阳看“产业升级”,华为推“数据迭代”。三条路的交点,就是这台猛士M817能不能实现技术平权,别又变成传统车企“贴牌科技”,或者科技公司“强行搭架子”。
站在旁观者角度,我看到的是一句没啥人喜欢听的实话:智能越野到底是谁的地盘,还远未分明。技术有进步,产业有整合,市场却捉摸不定。真要说成败,还得看明年第一辆量产车出来,市场愿不愿意买单,用户是真人还是体验馆里的程序员。
最后,既然都在新时代碰头,这些传统车企和科技巨头,究竟会不会走上各自的不归路?牌已经发下去了,能不能合伙赢一局,还是要看谁先在泥地里掉鞋。或者,退一步问,你愿意给“智能越野”买单吗?别的不说,开进无人区信号断了,你还会相信科技是万能的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