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

北京那边,朋友王先生刚跟我唠嗑,说他本来想在4S店里把宝马5系的价格砍到29万,结果人家居然要加价10万。他说这事儿太让人头大了。我心想,正好最近也听说宝马5系这车在市场的表现,价格竟然跌到2023年的一半还不到,这和网上多多少少传的腰斩差不多了。可奇怪的是,明明价格直线往下,偏偏还有加价的情况,市场这锅很难下咽。

从销量来看,奔驰、奥迪、宝马这几家德国豪华品牌,在中国去年一下子缩了三成到四成,数据非常扎眼。听说宝马总部还一边亏着三百多亿欧元,一边反复搞促销政策,明显是想抗住这波跌价压力。其实说到底就是德国人不太愿意承认市场环境已经变了,还是死盯着老的研发套路,比如宝马5系还在用20年前那个老旧的2.0T发动机,跟理想L9那种直接搭载330千瓦电机的新能源车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悬殊。

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有驾

我跟王先生聊这话题,他突然冒出一句:你说这德国产机还死撑给油门加个涡轮,是不是精神胜利啊?我其实也觉得他的说法有点大——别的豪华品牌也不是全盘跟进新能源路线了,奔驰、奥迪都有混动和纯电策略,只不过推新速度咋那么不均衡。宝马这边倒是刚推出个新的电动车平台,要把更多生产线往中国搬,可你别说,成都研发组和上海团队居然因为产品定位跟APP用户留存率问题闹别扭——那APP用户留存率比对手低20%的数据,我前天刚翻相册时看记录的,算不上官方数据,但感受蛮真实。

展厅的故事更乱,网上一辆车标多少,实际成交价能差30%。上海某4S店那销售经理跟我发了邮件爆料,说现在单卖车辆根本没利润了,连传动轴出问题的投诉都翻了两倍,他们还真没啥好招数。售后服务彻底乱套,客户怨声载道,我问他知不知道啥原因,他说:你想啊,现在买车人分两拨儿,一边是死忠德国粉,三成以上都不是第一次买宝马了;另一拨早转向理想、蔚来、问界这些新能源品牌了,几乎每月都有三万多新车主去找这些厂商问价。这经济规律变化感觉蛮惊人的。

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有驾

价格谈判的套路也改了,过去是砍价送保险啥的还能讨价还价,现在4S店坑得可深了,更多是把陷阱藏进分期付款,给你算着账单一不注意就多掏不少利息。我这儿有位销售朋友偷偷说,现在割韭菜式销售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得小心点别被套路了。我也不好说这是行规还是恶意营销,但至少得提醒大家多算算账。

说到车轴和空间设计,大家别忘了德国总部还在踩刹车。宝马5系的轴距设计早年定死了,不肯为了中国市场多拉长点车轴,结果空间永远没法大过人家同级后起之秀。买中国消费者最看重的空间,结果却因为设计理念没变,体验差异明显。对比理想L9,后排空间宽敞,妻子上次坐那儿说太舒服了,连我都有点眼馋。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德国那些老派工程师如此固执呢?没细想过,也许是因为传统一贯追求驾驶乐趣和操控,但毕竟消费者需求变了,尤其在国内市场,更偏向舒适和科技感。而宝马现在的自动驾驶和导航系统,依然让我感受不到智能两字。高速上你还得亲自操控,别说自动驾驶了,那玩意儿家里某位修理师傅直接说,这些传统豪车还没真正跟上时代,给人太多负担。

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有驾

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我在宝马展台附近溜达了会儿,明显看到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在捏着手机看新能源车的展台。往年这种展台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人,这次却冷清了不少。这种转变,不禁让我怀疑,传统豪华品牌还值不值得信赖?毕竟车展上的氛围,有点说不出的尴尬。

说说我旁边的销售小哥和我开玩笑,他说:你说宝马再努力降价,真有可能一台车的百公里成本直接跌破10元了么?我算了算,按现在的能耗和维修成本,破10元确实不太现实,估计得20元上下,其中新能源车优势明显。靠降价单纯吸引用户,恐怕得搭上不少利润。

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有驾

现在的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只能选一个品牌买车,是选德国传统豪华还是新势力新能源?这种纠结,不只是钱的事,更是心态和生活惯的博弈。你们身边有人还坚决买宝马、奔驰吗?他们真的不怕掉价快、不够智能带来的未来焦虑?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有个老修理工说过,车贵不贵不重要,坏了好修,能修成啥样,才决定车主心里感受。德国豪车现在修理费用肉眼可见地涨快了,这是大家买车前没多少人考虑的细节。那你对这种情绪怎么看呢?是买车时该更多考虑维修便捷性,还是一头扎进品牌光环里?

宝马车价大跳水,德国人硬撑不低头,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冲击和选择的多样化-有驾

市场就这么变了,一波没跟上节奏的车企,注定变成了历史。你准备好转变思想,还是继续德味儿情怀往死里撑?这个问题,估计未来两三年内还会搅动不少神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