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为在智能轿车领域再出新举措!激光雷达加增程大电池加超充技术组合,能否改写中高端轿车市场格局?
在车友群和科技论坛,从问界M7新款、享界S9增程版,到尊界S800的陆续上市,华为汽车生态的"卷"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2025年,华为在智能驾驶、续航、补能等维度持续升级——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数量增加,增程方案续航突破1600公里,超充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这些新车的配置一曝光,评论区瞬间沸腾。
这一波硬件堆砌加技术升级,究竟是为了直接对标特斯拉、小米等竞争对手,还是另有更深的产品战略?
咱今天就来扒扒华为这步棋。
第一部分:激光雷达加增程,华为在中高端轿车的狠活
2025年上半年,华为系多款新车密集上市。
问界M7新款在2025年8月发布,搭载激光雷达,增程版续航突破1600公里。
享界S9增程版在2025年4月上市,直接配备4颗激光雷达,综合续航达到1355公里。
尊界S800在2025年5月正式上市,虽然定位超高端豪车市场,但同样配备4颗激光雷达加ADS 4.0智驾系统。
这些车型的共同特点是啥?智能驾驶、续航、补能三方面全面升级。
华为的狠活集中在三个用户最头疼的痛点上。
第一个痛点是智能驾驶能力升级。中高配问界M7新款、享界S9等搭载1到4颗激光雷达,配合华为ADS 3.3或更高版本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的穿透能力确实比单纯摄像头方案更强,这对北方用户和长途驾驶场景很友好。
根据华为的数据,自研的192线激光雷达D3已经在2024年陆续在问界M9、智界S7、问界新M7等车型上规模量产。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搭载交付量达104.39万颗,同比增长超过80%。
华为问界系列成为这次激光雷达装车潮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为啥华为敢这么卷?因为成本已经控制下来了。
2024年,华为192线激光雷达的单颗成本已经从2023年的5000块钱降到了1800块钱。
这个成本还在继续往下压,华为计划要把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到100到200美元,也就是700到1400块人民币左右。
想象一下,未来几年激光雷达会像现在的摄像头一样便宜,那时候所有车都能装上。
第二个痛点是续航焦虑。问界M9 2025款的52度电池增程版,纯电续航290公里,综合续航达到1474公里。
问界M7新款增程版综合续航可以达到1600公里以上。
相比普通增程车,这个续航水平能覆盖大多数通勤和中长途需求。
长途出行的补能焦虑大大降低。
根据问界官方数据,52度电池增程版的亏电油耗是6.9升每百公里,这个数据已经控制得相当不错。
配合超大电池,用户日常通勤一周一充完全够用。
跑长途时,增程器启动后,1400多公里的总续航,已经足以应对大多数中国自驾游的路线。
第三个痛点是补能效率。华为在超充领域继续投入,兆瓦级重卡超充已有商用案例,乘用车端的超充普及也在推进。
虽然具体到乘用车的5C超充参数还需要等待各个车型的官方公布,但华为的目标方向很清楚——让补能速度无限接近加油体验。
这些狠活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华为在2025年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驾驶能打,续航够用,充电比加油快。
这才是华为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第二部分:为什么选激光雷达加增程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来了。华为为啥不像小米SU7那样主推纯电,反而在增程车上也做激光雷达加ADS?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
看看中国的市场现状就懂了。
虽然一线城市用户倾向纯电,续航焦虑相对较小,但二三线城市充电桩密度仍然不够。
根据2025年的市场数据,二三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是一线城市的3倍。
这说明啥?说明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很强烈,但充电基础设施还跟不上。
用户对续航、补能效率的需求迫切。
增程方案在这部分市场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华为正是瞄准了这部分用户——既要智能又要省心的人群。
北方车主在冬天不用担心续航打折,二三线城市家庭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
这正是增程的核心优势。
再看竞品对标。小米SU7主打纯电加运动操控,定位在20到30万级,采用的是纯视觉智驾方案。
这个方案在一线城市很流行,追求极致的电动体验。
理想的增程车虽然续航好,但智驾能力明显被华为压了一头。
华为的组合方案试图补齐两者的短板。
你要智能驾驶?4颗激光雷达加ADS 3.3或更高版本给你配上。
你要续航?1600公里的综合续航给你解决焦虑。
你要补能快?超充技术在布局中。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覆盖。
华为有什么底气这样做?技术成本控制。
激光雷达成本已经从万元级降到千元级,华为自研的192线D3激光雷达产能在稳步爬坡。
根据华为的规划,他们在武汉有超过1万人从事激光雷达研发,已经建立了面向百万级量产的Pilot产线。
这意味着激光雷达从奢侈配置逐步变成标配。
电池和宁德时代的合作也保证了能量密度。2025年上半年的装车量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104.39万颗激光雷达的装车量,这绝不是小打小闹。
这说明华为的策略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用户不再纠结激光雷达有没有用,而是开始享受它带来的安全提升。
这是产品进化的真正表现。
第三部分:硬刚小米SU7,中高端轿车市场要变天
现在问题来了。从产品定位看,华为的激光雷达加增程组合,到底会不会搅动小米SU7的市场?
答案是会的,但不是直接硬刚,而是抢占细分人群。
华为系车型会分流小米SU7的部分潜在用户——那些担心纯电续航、充电便利性的消费者。
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真的不少。
2025年,增程和插电混动的合并市场占有率预计会达到一半左右。
这个比例说明啥?说明纯电方案并不是所有人的首选。
产品对比很明显。华为系车型以问界M7新款和享界S9为代表,用激光雷达加增程,续航1300公里以上。
综合解决方案导向,就是尽量把所有痛点都堵住。
小米SU7采用的是纯电方案,续航700公里标准版,800公里Max版。
充电速度快,追求极致的电动体验。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这两类方案会形成分化而不是直接对抗。
不同用户群体的选择逻辑本来就不同。
常住一线城市、充电桩密集、追求纯电驾驶感受的用户,小米SU7是更好的选择。
工作地点跨越多个城市、经常跑长途、对充电基础设施没有把握的用户,华为增程方案是更现实的选择。
二三线城市用户,华为的增程加激光雷达组合可能更符合需求。
但这里有个关键的数据不容忽视。
华为旗下鸿蒙智行在2025年10月的交付量达到68,216台,创单月交付量历史新高。
10月的成交均价是39万元,已经突破百万交付的历史纪录。
全新问界M7上市36天,交付量就突破了2万台。
预计11月产能会达到20,000到30,000台。
相比之下,小米YU7虽然销量也很猛,9月单月22,369台,但问界系列的市场深度似乎更强。
华为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指标,还在于用户基盘的庞大和市场的深耕。
会不会传统车企也跟着动?肯定会的。
一旦市场已经向增程加激光雷达的组合倾斜,传统车企必然要做出反应。
要么升级智能驾驶,要么优化增程技术,要么加快超充布局。
这就是华为和小米带来的市场压力。
谁不跟进,谁就会被边缘化。
中高端轿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用户需求的细分化。
第四部分:网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网友关于华为新车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来聊聊。
问题1:激光雷达在增程车上是不是浪费?为啥不省成本降售价?
答案其实很简单。激光雷达可不是装饰品。
它的全天候感知能力确实能提升智驾安全性,尤其在复杂路况下。
夜间识别行人,雨天看清车道线,这都是纯摄像头方案容易失手的地方。
华为用4颗激光雷达,就是为了在增程车上也能实现城市NOA,也就是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
2025年上半年的装车数据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
104.39万颗激光雷达的装车量,说明市场已经接受了这个配置。
用户不再问激光雷达有没有用,而是开始问为啥别的车没有配。
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认可。
问题2:5C超充会不会伤电池?长期用靠谱吗?
这个问题涉及电池化学和热管理。
华为的自研电池管理系统会根据电池温度动态调整充电功率。
高温时降功率保护,低温时慢充。
这种智能化的热管理,本质上就是在延长电池寿命。
官方宣传的循环充电1000次后,电池容量衰减不到10%,这个数据已经处于业界先进水平。
行业平均衰减是15%,华为能控制在10%以内,说明技术细节做得不错。
而且华为自研的电池管理系统,比第三方更懂自家电池的脾气。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优势。
问题3:华为增程和小米SU7,到底选哪个更值?
答案得看你的真实需求。
如果你住在北方,或者常在二三线城市活动,充电桩确实不够方便,那选华为增程版就对了。
没电也能跑,补能也快,用户体验上没有太多折扣。
如果你常住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都在充电桩覆盖的地方,追求纯电的那种顺滑感,小米SU7就更合适。
加速猛,驾驶感受好,这是纯电车的天然优势。
但要是想要智能驾驶加续航加补能全不妥协,华为这款新车的赢面更大。
因为它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点优化。
结语:华为的野心远不止卖车
从2025年上半年华为在智能轿车领域的密集动作就能看出来。
华为早就不仅仅是在卖车,人家现在玩的是智能加能源加体验的全链路。
4颗激光雷达的智能驾驶、52度增程电池的续航底气、超充技术的补能效率,全给用户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卖车,这是给同行立标准。
看看10月的销售数据。鸿蒙智行68,216台的月交付量,创造了历史新高。
全新问界M7上市36天交付超2万台。
问界系列全系突破80万辆累计交付。
这些数字摆在那儿,说明华为的策略已经得到了最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
换个角度想,为啥华为要这样拼?
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要达到55%。
增程车的市场占有率会接近一半。
二三线城市的新能源增速是一线城市的3倍。
这些数据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华为用激光雷达加增程的组合,就是在用行动告诉整个产业:未来的轿车市场就是这个样子。
不是纯电和增程的简单选择题,而是智能加续航加补能的组合题。
下次再有人说增程车不高端,说激光雷达没用,就可以把华为的配置单甩过去。
智能能打,续航够用,充电比加油快。
20到30万级还要啥将就?
从车友群的讨论热度来看,华为这步棋已经下对了。
现在的问题不是华为能不能卖车,而是产能能不能跟上需求。
11月的产能预计20,000到30,000台,这说明华为依然在扩产阶段。
整个产业链都在为华为的这一步棋而奔忙。
芯片供应、电池配套、激光雷达产能,每个环节都在加速。
这就是华为汽车的真实写照。
一个曾经被传统车企看不起的跨界玩家,现在成了整个产业的节拍器。
这种变化发生在短短几年之间,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但如果你仔细看华为的布局逻辑,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华为不是在复制谁,而是在用自己的技术储备和成本控制能力,为整个市场画出新的标尺。
激光雷达不再是百万级豪车的专属,增程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超充也不再遥不可及。
这就是华为想要的产业格局。
而且看起来,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最后灵魂拷问一下。
如果预算25到30万买轿车,你是选纯电加操控的小米SU7,还是选智能加省心的华为新旗舰?
这个选择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对未来汽车的不同理解。
有人选择极致的电动体验,有人选择全面的综合实力。
都有道理。
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在倾向于后者。
这个趋势会继续吗?我的判断是会的。
因为用户在用脚投票,而华为的销量数据就是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