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利润连降两季度,困境反转何时到来?

各位老铁,用车社今天不绕弯子,直奔主题!

长城汽车,这几年咱们自主品牌里叫得响的名号,最近却传出利润下滑的消息,而且是连着两个季度大幅度缩水。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

长城汽车利润连降两季度,困境反转何时到来?-有驾

利润“失速”:是小恙初愈,还是积重难返?

长城汽车在港交所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颇耐人寻味。

营收攀升至923.67亿元,较上年同期微增1.03%。

然而,剔除偶发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也就是企业真正靠硬实力挣来的钱,仅为35.82亿元,同比锐减36.38%。

进一步剖析,一季度盈利14.69亿元,降幅27.12%;二季度颓势更显,21.13亿元,骤降41.53%。

这利润曲线,宛如高台跳水,着实令人捏一把汗。

销量明明尚可,上半年售出56.98万辆,略增1.81%,营收也水涨船高,为何利润却一落千丈?

这好比咱们寻常营生,表面看似红火,可一盘账,却发现所获寥寥,甚至入不敷出,个中滋味,实难言表。

---

增长的“代价”:营销鏖战与渠道革新,银子都砸向何处?

长城汽车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正值新产品周期,销量与营收虽有增长,但为加速构建直面消费者的销售体系,并加大对新款车型、前沿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品牌建设投入亦随之增加,故而利润有所震荡。

直白点说,就是长城在砸钱求发展。

如今车市竞争之烈,有目共睹。

谁不想多分一杯羹?

谁不想让自家的新车、新技术声名鹊起?

这正如咱们百姓人家,都盼着住宽敞的屋子,用精良的物件,但这一切,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新产品周期?

这意味着研发经费的投入,生产线的升级换代,桩桩件件都是大手笔。

如今的新车,从外形勾勒到内饰铺陈,无不流露出精雕细琢的匠心。

譬如某款力作,其车身线条如行云流水,自车头延展至车尾,似一道流动的光影,兼具动感与优雅。

车内座椅甄选上等皮革,触感细腻柔滑,缝线工艺考究,尽显精湛技艺。

长城汽车利润连降两季度,困境反转何时到来?-有驾

中控台布局,按键触感,无不以用户体验为先,力求尽善尽美。

这些细节,无一不是用资金堆砌而成。

直面消费者的销售体系?

当下诸多车企皆趋之若鹜,渴望与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

然而,此种模式的构建,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搭建线上平台,开设线下体验中心,以及培训销售团队。

昔日购车需亲临4S店,如今指尖轻点即可完成,这背后所耗费的成本,远超想象。

新款车型、前沿技术的宣传推广,以及品牌建设?

这更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资金黑洞!

短视频平台风头正劲,哪家车企不在其上投放广告?

聘请明星代言,举办直播带货,筹办新车发布会,这些宣传费用,动辄便是天文数字。

以某款新车上市为例,其广告攻势可谓铺天盖地,电视、网络、高铁站、机场,无孔不入,只为让消费者知晓其存在。

当然,此番投入并非毫无成效,毕竟在阳光映照下,车身金属漆面熠熠生辉,宛如一颗流动的宝石,确能俘获不少“颜值控”的心。

---

销量“虚火”?新能源“一骑绝尘”,传统车“步履维艰”?

长城汽车整体销量虽有增长,但细究数据,却可窥见端倪。

新能源车型表现抢眼,贡献了16.04万辆的销量,占据总销量的28.2%。

这表明,长城在新能源领域,已然占据一席之地。

哈弗品牌累计销量32.14万辆,同比增长7.24%,作为长城的“顶梁柱”,表现依旧稳健。

哈弗H6,作为国民神车,其引擎声浪浑厚有力,隔音效果亦属上乘,驾乘体验舒适,深受消费者喜爱。

魏牌销售3.45万辆,同比增长73.62%,增速惊人!

魏牌作为长城旗下的高端品牌,近年来锐意进取,力图提升品牌格调。

长城汽车利润连降两季度,困境反转何时到来?-有驾

其在内饰方面颇下功夫,例如方向盘采用真皮包裹,握感饱满舒适,营造出豪华车般的质感,吸引了众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长城皮卡累计销量9.62万辆,同比增长4.69%,在皮卡市场,长城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以其耐用性与实用性,赢得了众多创业者的青睐。

然而,再看另外两个品牌,境况则不容乐观。

欧拉品牌销量同比下滑56.19%至1.39万辆,跌幅之巨,令人咋舌!

欧拉主打女性市场,以小巧可爱的造型示人,但如今看来,此策略已然失效。

坦克品牌销售10.37万辆,同比下降10.67%,作为硬派越野车的代表,坦克虽拥有一批忠实拥趸,但在整体市场环境的冲击下,亦难逃颓势。

由此可见,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燃油车,以及部分定位相对小众的品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城虽在新能源领域有所斩获,但传统业务的拖累,也使其利润承压。

正如《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转型时期,投入与产出之间,需寻得微妙的平衡。

---

用户心声:是“徒劳无功”,还是“未来可期”?

作为寻常百姓,我们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车辆的实用性与性价比。

长城汽车此番举动,究竟是“徒劳无功”的营销炒作,还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布局,旨在为我们打造更优质的产品?

近来,我与一些长城车主交流,他们的反馈褒贬不一。

有车主盛赞某款新车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称其能有效缓解长途驾驶的疲劳。

亦有家庭用户表示,假日郊游时,车辆宽敞的后备箱空间,足以容纳全家人的行李,出行更为便捷。

然而,也有人抱怨,新款车型配置虽高,价格亦随之上涨,性价比已不如往昔。

这好比咱们置办年货,往年同样的价钱能买一大堆,如今却只能购得寥寥几样,心中难免失落。

长城汽车利润的下滑,折射出的是整个汽车产业转型期的阵痛,也是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求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它们需要投入资金,需要技术革新,需要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

归根结底,市场是严酷的,消费者是挑剔的。

长城汽车能否在巨额投入之后,真正实现华丽转身,让利润重回增长轨道,让消费者感受到物超所值,方为关键所在。

毕竟,我们购车,不仅是购买一种交通工具,更是购买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份对品牌信任的情感寄托。

你认为长城汽车的未来走向如何?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愿意为其转型之路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