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上海抛来“救命稻草”:
1折拿地:86万平方米土地,市价10%拿下;
400亿贷款:利率仅3.9%,远低于市场水平;
独资特权:破例允许外资车企100%控股。
当时骂声一片:“凭啥给洋品牌开绿灯?”“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7年过去,答案早已揭晓——上海不仅没亏,还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真金白银:税收、产值双爆表
税收超额完成:协议要求2023年起年纳税22.3亿,实际2023年纳税83.9亿元,是目标的3.7倍!
产值狂飙:2023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产值2306亿元,占上海汽车产业近30%,相当于每天“印钞”6.3亿!
出口扛把子:2023年出口整车超3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出口1/4,赚外汇毫不手软。
算笔账:上海当年投入土地+贷款约500亿,如今仅一年税收就收回近1/6,更别提地租、就业等隐形收益。这买卖,血赚!
二、产业升级:特斯拉成“最强陪练”
引进特斯拉前,国产新能源还在“摸石头过河”:
电池路线摇摆不定;
智能驾驶停留在“连蓝牙”水平。
特斯拉一来,直接甩出王炸:
一体化压铸:车身后底板2分钟成型,成本降40%;
整车OTA:远程升级让车“常用常新”;
超充网络: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
国产车企被逼出“地狱级进化”:
宁德时代、宁波旭升等供应链企业崛起,95%零部件实现国产化;
比亚迪销量反超特斯拉,智驾技术遍地开花;
中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超60%,成本比特斯拉低15%!
“特斯拉没教我们造车,但它逼我们学会了飞!”——一位供应链老总感慨。
三、格局打开:上海成全球电动车心脏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远超预期:
带火临港新城:工厂周边从荒地变“新能源宇宙中心”,吸引上下游企业扎堆
储能第二战场:2023年开建Megapack工厂,单台储电量=62辆Model 3,2025年首批已出口全球
技术反哺全球:中国供应链反向输出,特斯拉柏林工厂60%设备来自中国。
如今全球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与中国供应链相关。上海这一注,赌出的是中国新能源的“话语权”!
7年前那场豪赌,表面是上海救了特斯拉,实则是 中国新能源的“借船出海”
特斯拉靠中国供应链降本增产,市值从574亿飙至万亿
中国车企在厮杀中练就“全球竞争力”。
开放不会养虎为患,只会让我们长出虎牙!
当比亚迪横扫海外、宁德时代技术出口时,我们终于读懂:
上海押注的从来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时代。
这买卖,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