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M7智能座舱上市,支持多口令操作,融合豆包大模型

先说个现场感。如果你把一台荣威M7 DMH停在深夜的小区,再用一句“别对着我吹”吩咐车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点像科幻片里的主角在跟AI谈心。这车不会像以往那样对你的模糊语言犯错,也不会沉默以对。它甚至可能理解你只是不喜欢风向,但并不想关掉所有风,悄悄地调整,让你恍惚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真的懂你。

如果把问题更具体——“如果我是司机,正赶着一场雨夜长期下班,疲惫不堪,嗓子眼里只剩一句没力气的‘我想眯一会’。新车能不能听明白,给我首先关窗,再自动调温,再关掉车内大多数提示灯,再放点舒缓音乐,最后挺安静?”传统的语音系统大概率是慌了阵脚,最多给你关个窗,剩下还得你手动补充若干次指令。可这台M7 DMH据说能一口气把需求全吃透,流程全做了 —— 没错,像极了路边深夜等你回家的家人,只是换成了AI身份、铁制外壳。

看事件本身,17号的上市又是一轮“智能车风暴”里新节点。荣威M7 DMH与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是这场戏里新主演。模型听上去很有黑客范:它不只是听口令,会根据你的态度、语气、上下文和历史行为进行所谓“深度推理”。比如你曾经抱怨外卖太油,第二天问它哪里能吃饭,它主动给你推荐轻食沙拉。它还能处理复杂情境,一句“帮孩子哄睡觉”,系统能联动多个指令,温度、风量都能给你打理好。再比如你讲了个否定句,“今晚不用唱歌”,车机能捕捉到“拒绝”这个意图,不唱歌不尴尬。证据链清楚,产品迭代不再靠工程师单方面猜测,而是真跑数据和语料,蔓延到“懂感受”层面。

行业夸得多,我得先挑点骨头。AI领域里“懂你”永远是个相对词,你能真指望机器像人一样捕风捉影?这本质上是智能座舱竞争的新拐点:从原来“有多少功能”比拼,*进化到*“能否准确理解并灵活使用现有功能”。技术是底线,但掺杂了场景记忆,模糊语义,意图推断——说白了就是让汽车不再只听明白“开空调、关车窗”,而是明白你的意思背后的意思。这是进步没错,但我警惕一句,*“人性复杂不靠算法解决。”*语料模型可以模拟用户行为,却很难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司机那样去预判乘客的真实情绪。

说到底,AI的“会思考”只是模拟思考的流程。真实世界里,人和AI的沟通往往夹杂着误解和小插曲,就像一个经验不足的新警察,面对歇斯底里的群众,能不能判断真问题还是情绪宣泄?AI的“深度模型”都基于算法学习的样本,本质仍是一种统计。这种“懂你”的内核,其实是对大多数人的平均需求做加权结果。你遇上极少数案例,哪怕是再深度训练,依旧会有bug。所以啊,不少车厂说自家AI能“深度理解”,听着像是“我认识你,但不敢保证永远不犯错”。

多个细节里,荣威这次挺下本。行业最多的车控端口开放,那确实说明它敢把底层逻辑做烂漫。你一句话能触发全车联动(窗、温、氛围灯、音乐、导航),不容易。传统车机常常“卡在单指令”,你得一顿操作像打字员——尤其是后座带娃的家长,深夜回家光顾哄孩子,哪有空理会开关按钮。一句话解决,这才叫进步。但话说回来,如果哪天AI“深度思考”模式犯傻,把你的小狗误认做别人家的小孩,自动打开后备箱,出现场的话可以直接把我派过去,顺便加个案号。

再说智能座舱的记忆功能。这一点往大了讲,就是AI越来越像有*自我成长属性*的小助手。你今天说饿了,明天它就记得给你推荐低卡餐厅。听起来特别酷,实际上有点像看“咸鱼侦探”,你永远不知道它到底啥时候翻车。毕竟记忆是模块,你跟它长期互动,它或许会理解你的生活习惯 —— 不过啊,所有体验都得让用户慢慢养成,机器只能当好“最佳拍档”,做不到永远不出错的知心朋友。

插一句行内自嘲。我做刑侦的时候,见过人和AI的“误会现场”。闹笑话的多,有人对着智能音箱下指令,最后给家里点了外卖。汽车AI大模型再聪明,也是数据造出来的“聪明”。懂太多,未免让人紧张;懂太少,又怕被骂“智障”。这年代,和车聊天,偶尔像给猫逗个激光笔,大家心里都知道,不是真的懂,只是懂到你愿意原谅为止。

荣威M7智能座舱上市,支持多口令操作,融合豆包大模型-有驾
荣威M7智能座舱上市,支持多口令操作,融合豆包大模型-有驾

回到现实,豆包大模型和荣威的联手,是一次车企和科技厂商的深度协同。说掌握底层数据和交互逻辑,无疑是智能车的一步大棋。AI大模型的突破在行业里是趋势,有人高呼“AI将重塑汽车产业”,也有人冷眼旁观:你越强调懂人,用户就会越挑剔,总觉得智能推荐还得更人性一点。合作方说“点亮亿万用户的便捷生活”,但有多少用户真的需要一台懂你上下文情感的车?这是个值得技术圈聊聊的“预期管理问题”,和真正的产业变革还有那么点距离。

荣威M7智能座舱上市,支持多口令操作,融合豆包大模型-有驾
荣威M7智能座舱上市,支持多口令操作,融合豆包大模型-有驾

最终,这场智能座舱革命是技术进步的一步,但未必是终点站。汽车制造商、AI厂商、普通用户,谁都不能一锤定音说“我们已经造出了会思考的车”。你说这台M7 DMH在“新能源时代家轿王”的路上能否一路嘹亮,还得看用户愿不愿意把“懂你”作为购车首要标准。

如果有一天,你跟汽车聊家常,无意间说了句“我今天不开心”,结果它自动播了一曲《演员》还贴心调暗了氛围灯,你是觉得暖心还是想找客服投诉?人类对智能的需求是不是有底线应对,还是无止境向上?技术到底是让车“更懂人”,还是最后逼得人更懂车?”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