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心里话,这年头鼓励朋友创业已经是“损友”行为的代名词了,何况还劝哥们去造车?这不是往火坑里推吗?但你别说,何小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自黑式地说出“你要想害一个哥们,就劝他去造车”,这话折射出的不仅是车圈里残酷到腿软的“修罗场”,更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无奈幽默,字里行间,全是行走过刀山火海之后的自嘲,从骨子里透出点弄潮儿的倔劲儿。
真有人以为,“小鹏汽车”这个名字,是多大的问题吗?说来也逗,有些人还真信命名玄学,说“小鹏”叫成啥“极光”啊“星智”之类的,能销量翻一番,分分钟登顶。可到最后,不管名字咋取,终归拦不住市场的铁拳招呼你。毕竟,消费者买单,讲究的还是产品力和服务体验,再吉利的名字,碰上拉胯的产品,那也是枉然。其实,大家劝他改名,一半是出于好心,一半嘛,大概率心里也犯嘀咕:谁见过老板以自己的名字给品牌命名还天天招财进宝的?但说说容易,真让你冷静下来分析,会发现品牌认知的惯性和文化的心理门槛,真的不是一纸更名能解决的。
要说小鹏这一路,走到今天其实挺戏剧性的。曾几何时,团队想叫橙子汽车,多清新活泼啊,可惜人家早注册了商标,无奈只能“继承祖荫”,用“何小鹏”自己的名号。我都能脑补他们当时开会的大气氛了:一群互联网大佬碰头,话题从产品理念扯到名字注定,最后拍板用老板自己的名字当招牌,大医精诚、笨鸟先飞,都能拿来当段子讲。
不过抛开表面笑料,这背后绕不开的其实就是现在中国新能源造车这场战争——内卷指数拉满,出局概率高到惊人。何小鹏自己都说了,本土这个淘汰赛嘛,还能打个五年,能剩下的也就五家左右,看似幽默,实则说中了残酷真相。谁敢吹牛说“我已经安全上岸”,估计都是奶油刀上的绣花鞋——表面风光,实际一不留神就溜溜滑下去了。你看,市场的大锤可不长眼,今天炒热一阵,明天也许就随着三季报一出,被无情打回原形。
再说了,新能源车搞得你死我活,各家都在比谁能熬得久,这画风怎么看都像宫斗剧,有时候还真有点“天选打工人”的意思。就拿特斯拉来说,本来大家觉得这哥稳如老狗,结果也有自己的烦恼,被市场追着调整,被新秀环伺左右,谁能笃定永远不塌房?国内的玩家呢,其实别看表面吹得牛皮哄哄——“软件天下第一”“自动驾驶要起飞”——可真等到海外市场上场,瞬间被泼一瓢冷水,“迷之自信”也好,“扬我国威”也好,归根到底,走出去的能力其实还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找机会插一嘴,这种中式造车自信的土壤,倒也很有趣。以前咱们看国外的车,都是嗑科技、嗑豪华、嗑工业美学。现在新势力一股脑站出来,喊着“我们今年增长XXX%啊”,一派生机勃勃样子。可别忘了,人家丰田、大众什么体量?咱创业公司跟人家打擂台,喊再响实则还在学步,规模、全球供应链、售后,能不能拼到底,全靠下一波大浪淘沙。
说回“小鹏汽车”的“新瓶装旧酒”时刻,最抓马的不是名字,而是那场轰轰烈烈的人事调整。你看,何小鹏坦言,有一年自己亲自抓公司管理,一口气换掉十几个高管。内行人都懂,企业最怕的其实不是风头紧,而是改组换血的节奏没把握好。你不动吧,内部势头散了;你一动大刀阔斧,人员变动又容易带来士气动荡。那时候公司还亏,还没有什么大新闻,但架不住调整抓得及时,反倒平安过了媒体关注的风暴眼。
他自己在节目里说得也很透彻,公司好得不得了时谁会折腾高管啊?当断则断,业绩拉胯时找个契机强势调整,反而容易“杀青”——一个萝卜一个坑,聊百八十顿饭,最后还是三分之一走人,说白了就是大浪淘沙剩金子。你看,G9上市失利、销量低迷到骨头里,谁没碰过这样黑暗时刻?每家新势力都在同样的泥泞路上趔趄过。
风水轮流转。熬过至暗时刻,到了2024年下半年,总算是迎来了点新气象。MONA M03和P7+两把“小钢炮”一上场,人气和销量眼看就上来了。最新财报也是喜上加喜,季度营收蹭蹭涨,一不留神打破历史新高。这时候讲成绩,何小鹏的语气已经更轻松了,从最难熬的低谷,走到了亮灯兑奖的时刻,谁说不是一种“人生反转小剧场”?
要说起这个行业的江湖,最无情的还就是这股“优胜劣汰”的风。五年出清,最终能剩几家?何小鹏乐观点说剩下五家,其实谁都知道,活下来哪有那么多,后面还不知有多少黑天鹅在暗处虎视眈眈。放眼看去,今天还在风口上的牌子,转眼可能就归于沉寂;上一秒高歌猛进的旗舰,下一秒说不定就成了昨日黄花。
值得玩味的是,外界每次看到企业“闪电换帅”,都忍不住吃瓜留言,分析一通团队管理、老板风格、组织活力啥的。其实真到内部,常常是人在压抑中等变革,等到调结构的信号来了,有些人顺势离开,有些人抱团自救,还有些人一不小心成了新一轮洗牌中的主力。你以为这是游戏翻番?其实是“活下去大作战”。
讲到这里,再问问,究竟是造车难还是熬人心更难?何小鹏那句“淘汰赛还要五年,最后凶险也更有趣”,可绝不是开玩笑。每一个风头新秀的背后,都站着一群高强度压力下的打工人,明知道行业风大浪急还要往前冲,这股拼劲,恐怕就是中国新商业梦想最燃的土味真实写照了。
小鹏曾是何小鹏的符号,现在却成了创业人的缩影。命名再吉祥,也挡不住现实的暴击;团队再铁板,也总有寒流袭来考验凝聚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加厉的残酷和活着才有希望的倔犟。吃过多少闭门羹、走过多少弯路,这过程真只有亲历者才懂。谁敢娱乐造车,这个笑话背后的眼泪,别人看不到罢了。
写到这里,忽然有点理解何小鹏的那份豁达。面对客观残酷,他不只是调侃,更是一种把痛楚说“轻”了的担当。其实每家新能源车企、每位创始人背后都是一座座小山,是一次次不为外人道的决绝自我革命,说白了,他们扛下去,也许只是期待有一天,那张“船票”真能递到自己手上。
说来你怎么看?你会劝你的好哥们去造车吗,还是——能躲多远躲多远?留言来聊聊,下一个“五年老友记”的主角,会不会就是你?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