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宣发时“订单破万”屡见不鲜,但后续实际销量却常“查无此数”,这种现象背后是车企营销策略与行业生态的共同作用。这些数据的参考价值需结合其形成机制和行业现状辩证看待:
订单数据通常仅需支付9.9元至数百元,可随时退款。车企通过预售权益(如优先提车、赠品)吸引用户“占位”,大量订单实为“无效占坑”。
车企要求员工、经销商及亲属下单冲量,甚至广告公司为完成KPI主动刷单。例如某供应商透露“一人曾下23个意向金订单”。 部分车企直接虚构数字,海报“爱写什么数就什么数”。
行业普遍小订转化率仅0%-30%,宣称“24小时订单5万”的新车,最终销量可能不足1万辆。典型案例包括赛力斯SF5上市订单超万,实际停产后销量未达预期。
中国车市年上市新车超400款,消费者购车决策周期缩短至一周内,“爆款标签”成为引流关键。 若竞品公布高订单而自身沉默,易被视为“市场冷遇”,被迫跟风注水。
订单量被包装为“产品成功”和“领导能力”的象征,广告公司为维系合作主动策划“喜报”。
订单数据属企业内部信息,无需第三方审计,虚报风险低。低门槛小订成本远低于传统压库促销。
高订单可能反映短期市场热度或产品亮点(如定价、技术)。 注水数据诱导消费者“从众消费”,但后期交付量落差易引发信任危机。
虚假繁荣误导车企战略投入,挤压踏实车企生存空间。 长期注水导致公众对订单数据麻木,形成“狼来了”效应。
消费者可透过以下方式判断真实市场反响
对比交付量与上险量车企公布的交付量、第三方上险数据(如乘联会)比订单更可靠。
关注退单率与转化率车企若公开退单/转化率(如蔚来不发布订单,仅提“超预期”),可信度更高。
追踪产能与交付周期若订单火爆但产能长期未提升(如小米SU7交付周期达60周),可能存疑。
车企“订单狂欢”是内卷市场的生存策略,但泡沫终将被真实的交付数据刺破。对消费者而言,警惕“上市即爆款”的营销话术,以交付量、口碑和长期服务能力为决策依据,才是避坑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