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二手车背后的新车与旧账:展车、保险和那些绕不开的猫腻
前阵子,微信群里有人突然甩来一张截图,说极氪和哪吒最近又被“盯上”了。那会儿我正忙着给老家的二手小面包换机油,手机响个不停。群友们七嘴八舌,有人问,“你说现在买新车到底能不能放心?”其实这个事儿,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有些品牌为了冲销量,把还没卖出去的库存先给上了保险,然后就能算进销量报表里,美其名曰提前完成任务。
但你要真细抠起来,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比如哪吒这事,据《中国证券报》说,从2023年初到今年3月,他们这样操作的车辆差不多六万四千多台,占总销量的一半以上。这种玩法听着像是薅补贴羊毛,其实在业内早就不是啥稀罕事。我记得2022年底那会儿,有个修理厂师傅边喝茶边跟我念叨:“新能源补贴快没了,谁不想赶紧把库存甩出去?反正只要手续齐全,该上的都上,不愁找不到下家。”
再说极氪,今年5月起风声更紧。有不少投诉出来,说直营店把已经投保过户但根本没人开过的库存,当成新车卖给顾客。这招叫“零公里二手”,以前藏得挺深,现在直接摊到明面上来了。我有个朋友去年就在店里看中一辆展示用的小电动,他还纳闷怎么便宜那么多。销售支支吾吾,只说是展厅特价,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种展车其实早已走完部分手续,只不过一直没落到个人头上。
7月20号那天,极氪官方出来解释了一番。他们意思大概是,这些被点名的所谓“0公里二手”,其实都是正常展车,为安全起见才提前买交强险,但从未开发票,也没有注册或挂牌,所以还是属于商品状态的新车,还承诺折扣明示、权益不变。我琢磨着,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但消费者心里的疙瘩怕是一时半会消不了。
关于“零公里二手”的定义,到现在也没人敢拍板定论。在圈子里一般都指那些虽然已经办完登记手续、理论归为“二手”,但实际连马路牙子都没蹭过的新货色。十年前大家管这叫包牌包税,大部分时候价格比市面低不少。有回去汽配城闲逛,一个老哥悄悄拉住我:“兄弟,要不要考虑下这种‘准新’?十五万的新款,你九万出头拿走。”他还神秘兮兮地保证,“绝对比4S划算,就是以后转让贬值快点。”
这里面的风险,其实远超普通人想象。不光首任专属权益可能打水漂,比如免费保养啊、积分返现啥的,还有后续转售麻烦——别人一查记录发现不是“一手”,砍价毫不留情。“你这是挂靠公司名义吧?市场行情你懂嘛!”朋友圈经常有人吐槽遇到类似情况,被坑得心服口服。
讲真,我自己曾经差点入坑。一回去试驾,看上一辆带座椅通风的小众配置(很少见),价格确实诱人。但维修技师提醒我,“小伙子别急,下次碰见同样配置记得查清楚是不是‘流转’过,公司名字变个人,再变回来,多绕两圈。”后来事实证明幸亏犹豫了一下,否则等日后出问题维权,那可是扯皮扯三年都有可能。
还有件趣事,上个月邻居刚换新能源,他老婆在群里晒图炫耀,一帮人围观问她怎么买这么便宜。“我们选的是限量版呀,还送智能香氛系统!”结果第二天,她跑来敲门借行驶证复印件,说4S店忘记补录信息,需要重新确认购置日期。我笑她傻,她白眼翻天:“别提了,新政策太复杂,都整晕菜鸟。”
行业乱象闹腾成这样,高层终于坐不住。今年5月份的时候,《汽车纵横》提到商务部召集各路大佬闭门聊对策,要强化监管流程,还要搞信用体系;工信部也准备联合其他部门从源头治理这些花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则琢磨推唯一编码制度,经销商违规追责机制什么奇瑞比亚迪这些厂家据说已经开始动刀整改……消息传出来之后,好几个做生意的大叔私底下嘀咕:以后还能不能像过去一样灵活操作?
写着写着想到前几年农村亲戚淘旧SUV,被忽悠买了台库龄一年却只跑几十公里的小众牌子。他以为捡漏,其实各种质保缩水、导航地图更新卡死,用起来糟心得很。“省钱省成冤大头,”他媳妇每次聚餐必吐槽一次,我都替他尴尬。
至于今后咋整,是不是彻底告别这些猫腻,也许只有时间慢慢验证。不过对于咱普通用家每次选购之前,多留几个心眼、多问几句行规,总归吃亏少一点吧。不然等发现问题再找厂家掰扯,可就难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中国证券报》《汽车纵横》等公开报道及生活场景碎片插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