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汽车圈又炸锅了!理想汽车搞了个“超级对撞测试”,找来专业机构中国汽研,模拟自家车跟重卡正面硬刚。这本来是想秀肌肉,结果却意外“撞”上了另一家车企——东风柳汽,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理想汽车说,这测试是为了还原真实路况,证明安全性,委托权威机构做,绝对专业。对于“误伤”东风柳汽,他们表示纯属意外,真不是故意的。
可东风柳汽不干了!他们认为这测试搞过了头,不仅涉嫌侵权,还超出了正常商业竞争的范畴,把品牌名声都搞臭了,严重误导了大家,这事儿可能已经踩到法律红线了。
作为“裁判”的中国汽研也赶紧发声,强调自己是国家级权威机构,做事一向科学、公正、客观,接受大家监督。还放话:谁要是恶意解读、乱带节奏,他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事儿现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对谁错还没定论。但有一点很清楚:这“一撞”的影响,早就超出了测试本身,把企业底线、行业规矩甚至竞争环境都牵扯进来了。各方都得悠着点!
首先,企业得守住“商业伦理”这条线。
做生意讲究诚信、公平、尊重,这是基本盘。别小看这些“软规矩”,它们像水一样,能润物无声,也能“毁人于无形”。消费者眼睛雪亮着呢!违法了,罚了改了或许还能挽回信任;但要是道德上翻了车,想再让大家信你,可就难上加难了。这次测试带来的巨大流量,是把双刃剑,玩不好就容易在灰色地带“漂移”。
其次,营销活动得在“法规框架”内玩。
现在这种测试视频满天飞,目的很明显——展示产品、吸引眼球。这跟打广告有啥区别?广告法说了,介绍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活动,都归它管。尤其是这种企业自己搞的、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非标”测试,还大肆传播,核心目的就是,妥妥的广告行为!
另外,竞争法也管着呢,不能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不管你初衷是啥,只要结果上损害了别人,就可能惹上麻烦。结果才是硬道理!
后,得看清“汽车反内卷”的大趋势!
现在国家大力整治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非理性竞争”,这可是高压线!价格战不行,其他方面的“暗战”也得小心。像这种“撞”出来的测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更隐蔽的恶性竞争,相关部门可都盯着呢。一旦被认定是“内卷”行为,后果很严重。
总结一下:
你怎么看这种“对撞测试”?是创新营销还是踩线行为?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