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

“免费给我,我都不用!”这句话乍一看有点扎心,是不是有种在网上自嘲:买不起但不想用,还免得都嫌弃的意思?其实仔细扒一扒里头的故事,你就发现柳汽的底色远不止是被看不起,它是一种带刺的坚韧,是在风雨中闷头种地、抗住所有“白眼”的硬气,其实还真挺有戏剧性。

话说回来,这么多年,柳汽靠啥能憋成如今这阵仗?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这位大哥,前些天朋友圈发了个句子——“宽容和不纠缠,是对抗世界冰冷的苦口良药。”本意好像是怼理想汽车碰撞测试一众嘴炮,但圈里人一看就乐:这不是柳汽的老本行么,这公司几十年可不得不靠这股能把牙咬碎的狠劲存活。

老实说,柳汽的“狠”不是那种凶狠瞪眼,要打架了的狠,它更像是你看山城里的人,日头底下勒紧裤腰带一口气熬出来的倔劲。广西柳州这地方,说起来没人觉得它能产什么传奇,没资源、没大资本,偏偏就靠一帮手上没啥活、眼里冒血丝干活的人,把中国山沟沟里造出第一辆锤子车……还能直接杠上欧美这些拿身份砸场子的国际巨头,到头来海外都排头。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问题来了,这种硬撑下来的背后,藏着多少不能说的难?下边带你梳一梳这条汗水和赌命混起来的生路。

1969年,柳州农业机械厂已经撑不住了。水轮泵堆仓库连灰都厚几层,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谁有心思干活?党委书记束宽昌一拍桌子:不能全死在农机上,咱造车!

这话说起来容易,实际要造车?压大梁设备,别的厂家都是1500吨的压力机,他们只有300吨。模具呢?没有;工人直接在地上抠个坑,模着坑砸驾驶室。起吊设备更不用提,几十个人直接肩膀顶着硬抗。真有点像网络热词那种“用命拼出来”的感觉。有人回忆当年:试制就是光膀子疯拼,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这一口蛮劲儿,1969年头尾,广西第一台“飞跃”货车开出去了。国庆那天,全国人民才看见“广西不只是会修车,也能造车”的底气。说白了,柳汽最早那帮人,除了命没啥可拼的,但偏偏就把路硬生生蹚出来了。

车造出来不等于日子好过。熬日子这个词对柳汽来说,就是公司DNA。你瞅1970年代,全国卡车市场两极分化:一汽解放、二汽东风,那懂行都认这两个,柳汽人家连作饭的锅都捞不着。

91年,硬生生憋出来全国第一辆平头卡车,“乘龙”上市,柳汽一下成了全国汽车行业的十强队伍。94年年产卖到三万台,不光广西老大,全国也能混个名头。但这玩意要真用风光来形容,真是扯淡,人家用了25年,一步一个坑没谁罩着,就是死磕下来。那种感觉像啥?一群人头扎进河里,谁能憋住气,谁最后冒头。柳汽,那么多困厄,愣是靠着硬熬,成了全国第三。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时间到2000年代,柳汽又栽坑了。工程车卖得多但赚钱少,产品乱得像菜市场,竞争内卷恶性循环;合资车企一窝蜂进来,柳汽的年销量还是在三万左右晃悠。你觉得这是不是很像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卷死不赚钱,摊子越铺越大越难收拾?他们以前车型、专车一堆一堆,品种上千,看着热闹,那经费、质量可是一地鸡毛。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于是程道然一记狠招,把型号砍到一百来个,工程车卖得快但不赚的统统砍掉。这下像极了断舍离里的那句:舍不得烂尾,最后全砸锅。更狠的,他把宝全压在公路车上,但那会的公路车早就被进口大牌抢光,还不是亏本找死?

程总带队跑上海大客户,对方直接甩脸:“惯了进口车,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柳汽啥玩意?免费送我都不用。”

真的,当时要是其他公司估计当场认怂了。柳汽偏不信邪,他们找到了一条有点笨但是很实用的路:不仅仅卖车,解决客户痛点,干到客户心里去。

他们自己做了车联网后台,每辆车的路线、油耗、维修记录全都数字化,客户用车就像家里看电视,明明白白;还专门派人进驻大客户单位,人盯人服务,白天盯运转,晚上跟着调数据,就像成了外包的“车队管家”;狠到什么程度?每年上千台车免费给客户先用,直接用着不爽你退,先体验再谈钱。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这条路艰难得很,投入大回报慢,搞不好公司都被拖崩盘。柳汽内部质疑声重重,有人天天看报表都麻爪。但硬是咬住牙关挺过去,把市场门缝撬开了。到2015年,国内啥卡车厂亏到哭,柳汽三万台销量却还能盈利。你在他们身上真能看见那个流行语:咬紧牙关不松口,最后笑的还真是你。

柳汽的狠还不止在产品。2004年,柳汽挑了一个近乎自杀的任务:一边研发重卡平台M53,一边搞小型MPV平台B11——两条路干,预算和人力都薄得可怜。研发队伍加起来57人,还要分成两拨:21人啃卡车,36人啃乘用车,这阵仗谁看都直呼“离谱”——别的厂家都是上千人团队干的事,人家硬是小作坊玩起了大项目。启动会上,领导开门见山:“这是生死之战。”结果研发大楼灯一个月也不关,工程师们三天不合眼,趴在图纸上睡,吊着点滴也钻回工位。要说柳汽乘用车的技术底子,那阵子有点像“用命凑出来”的。

很多零部件光资料就没有,只能一毫米一毫米手动磨,感觉就像是“穷人的DIY”。但也就依靠着这种没钱没资源的笨办法,柳汽做出了霸龙重卡和风行景逸。全球金融危机那年,自主品牌全线下滑,柳汽却逆流而上,年销量4.6万台。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林长波后来接掌柳汽,说了句狠话:要在海外再造一个“柳汽”。这句听着像是吹牛,结果还真被他干出来了。你看越南,“乘龙”卡车市占率超一半,河内商用载货车85%都是“柳汽”;再瞄欧洲,星海S7、星海V9登了巴黎车展,葡萄牙、波兰销量居然还一路攀升。柳汽还计划在东南亚开十几家KD工厂,覆盖整个东盟市场。

他们立了“乘风双擎2030计划”,五年要砸200亿,海外卖车做到30万台。说实话,这目标跟全球巨头们亮拳头叫板,真不是靠嘴皮子。那种胆子和狠劲,都像是从柳州山沟里撸出来的。

你要问柳汽的人靠什么活着?是技术?有,但都是拼出来的。

靠资金?基本没有啥资本爸爸罩着。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靠品牌溢价?一开始几乎全靠自己“求人”。

说到底,就是一群不服输的人,哪怕你不买账,哪怕“免费给我都不用”,我还就硬扛下来了。折腾到最后,他们成了受人敬佩的狠角色。林长波的那句“宽容和不纠缠”,其实就是打碎牙咽肚子里的宿命感,但也成了柳汽对这世界的宣言。你看,这世界从来都不是等你准备好才友好,柳汽能从山里杠到海外,靠的就是那种“拿命搏出来”的狠劲。

这行业其实不缺硬拼的人,但像柳汽这样一步三坑还敢向上的不多。说白了,企业活法还是得靠生生不息,有点像网友调侃人生:“不硬撑谁替你撑。”不管世界有多冷,不纠缠、不自怨自艾才是真正的活法。今天柳汽能在海外踢馆子,就是这些年每一滴汗水铸出来的。

最后说一句,柳汽的故事不只是车企专属,更像“今天你我都在经历”的那种现实。压力大?难熬?其实拼一拼,谁都可能从被看低干到海外第一。

柳汽被看不起,硬扛造车,砍掉产品线拼海外-有驾

你怎么看柳汽的坚韧和狠劲?有没有让你联想到现实中的自己?你觉得这样的企业活法还适合当下大环境吗?说说你的看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