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动车一身反骨,自家买的却像林妹妹?背后全是算计

每次在街角瞅见那些个“战损版”共享电动车,我都得打心底里佩服,搞这玩意儿的资本家,压根就不是在做交通工具,他们是在跟人性这头猛兽掰手腕。

你看它,车筐里塞满了隔夜的矿泉水瓶,车把歪得像个刚打完架的醉汉,可你用手机扫一下,它还是会用那声清脆的“滴”回应你,仿佛在说:“爷还能再战五百年!”

这玩意儿的命有多硬?

被小情侣当成双人坐骑,那都是常规操作。

我亲眼见过三个体重加起来奔着五百斤去的壮汉,骑着一辆小黄车唱着歌,那车愣是没散架。

更有甚者,被人从天桥上扔下去,或者干脆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倒栽葱躺上半个月,扶起来,清清坐垫上的土,照样跑得飞快。

这哪里是电动车,这简直是交通工具界的“小强”,生命力顽强得让人想给它写本传记。

可一回到家,对着自己那辆花了大几千银子请回来的“小祖宗”,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蹭一下,心疼半天;淋个雨,就跟得了场大病似的,得好生伺候着。

你敢把它倒着放两天试试?

电池非得给你闹情绪不可。

充电的时候更是提心吊胆,生怕它一个不高兴就给你表演个“原地飞升”,这种新闻可没少看。

怪了,明明师出同门,都是俩轮子加个电池,怎么一个皮糙肉厚得能在野外生存,另一个就娇贵得跟个豌豆公主似的?

这里头,压根就不是技术问题,全是赤裸裸的“算计”。

共享电动车的运营商,从一开始就没把用户当成什么爱车人士。

他们设计的场景,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斗兽场”,而这些车,就是被扔进去的角斗士。

共享电动车一身反骨,自家买的却像林妹妹?背后全是算计-有驾

他们默认,每一个扫码的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破坏狂。

也许他会把车骑进齐腰深的积水里,也许他会因为赶时间直接把车从台阶上拖下去,甚至,他可能因为跟女朋友吵架,一脚把车踹进绿化带。

这种“人性本恶”的预设,决定了这车必须是“武装到牙齿”的。

车架用的是加厚钢材,轮胎是实心的,甭管碎玻璃还是小钉子,随便来,扎不透。

电池仓更是设计的跟个潜水艇似的,密封性一流,电路板上刷了好几层防水胶。

说白了,每一辆出厂的共享单车,都经过了比“出征”还严格的“战前动员”。

因为运营商的钱,不是靠卖车赚的,是靠这辆车在外面“服役”的每一分钟赚的。

它活得越久,修得越少,运营商的利润就越高。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自己买的车。

嘿,生产厂家和你的关系就微妙了。

他们当然希望车质量好,不然砸了口碑谁还买?

但要是这车质量好到能当传家宝,你骑个十年八年都不带换的,那他们的工厂喝西北风去?

那些修车铺子、换电瓶的,靠什么养家糊口?

这背后藏着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词儿,叫“计划性报废”。

厂家会把车的质量,精准地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上:保你头三四年用着没啥大毛病,可日子一久,各种小问题就跟约定好了似的,组团来找你。

共享电动车一身反骨,自家买的却像林妹妹?背后全是算计-有驾

今天控制器坏了,明天刹车不灵了,后天电瓶续航直接“腰斩”。

你修来修去,最后烦了,一算账,哟,这维修费都快赶上半辆新车了。

得,换新的吧。

你看,这套路熟不熟悉?

跟现在那些智能手机一个德行。

屏幕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脆,好像不摔一下都对不起设计师的“苦心”。

换个屏的钱,有时候真不如咬咬牙上个新款。

这根本就不是技术问题,这是商业模式。

通过有意地缩短产品寿命,来加速消费循环,让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你以为你在买一个耐用品,其实你只是参与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消耗”游戏。

所以说,别再抱怨自家的电动车为啥那么“玻璃心”了。

它背负的使命,可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它不仅要驮着你上下班,还要以自己“恰到好处”的损坏,来养活一整条产业链。

而那些在街头巷尾风吹日晒,伤痕累累却依然坚挺的共享电动车,它们才是真正的“工具车”。

它们的存在,就是对这个“计划报废”时代最大的讽刺。

共享电动车一身反骨,自家买的却像林妹妹?背后全是算计-有驾

下次再扫码骑上它的时候,不妨心里默念一句:辛苦了,兄弟,在这薄情的世界里,你算是活明白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