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维权,发现引擎盖孔竟是装饰品

小米SU7 Ultra的车主们最近有点上头。

花了四万多加装的碳纤维引擎盖,原本奔着赛道级的性能去的,结果交车后才发现,那俩“导流槽”莫非就是…俩窟窿?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觉得膈应。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维权,发现引擎盖孔竟是装饰品-有驾

你说这些准车主们图个啥?

还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座驾更扎眼、更管用嘛。

可小米官方先前的说辞,又是“空气力学优化”,又是“辅助散发热量”,又是“提高下压力”,听着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雷总自己也在微讯上放话,内部结构也重新搞过了。

可事与愿违呢?

扒开一看,里头几乎跟标配版如出一辙,就多了一块塑料挡板。

这感觉,就像满怀憧憬地拆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结果发现里面是…真空。

眼下,维权群里已经啸聚了三百来号人。

大伙儿纷纷指摘小米有诓骗之嫌,嚷嚷着要退车或者重新下单。

官方给出的补偿方案是两万积分,换算下来也就值两千来块。

车主们能买账吗?

显然没戏。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维权,发现引擎盖孔竟是装饰品-有驾

有人直接怼道:“那两个孔纯粹是摆设,怕是也能安到SU7 Pro上。”这话听着,多少带点挖苦。

这档子事儿,小米一开始的回应是“表述有偏差”。

这口吻,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点…轻描淡写?

把功能部件降格成装饰品,这可不是一句“表述不清”就能糊弄过去的,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当然,咱们也得听听小米那头的说辞。

他们辩称,这款碳纤维引擎盖除了扮靓,也的确能引导部分气流,辅助前舱降温。

但关键是,这个“部分”到底是多少?

成效有多大?

要是拿不出硬邦邦的数据,很难让人心悦诚服。

说白了,这件事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黑科技”和“性能”的迷信。

碳纤维、空气力学,这些词听起来就云里雾里,但真正能吃透其含义和作用的人又有几何呢?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这些标签所迷惑,而忽略了实实在在的性能和表现。

小米SU7 Ultra车主300人维权,发现引擎盖孔竟是装饰品-有驾

往深里扒,这事儿也暴露了一些商家在营销上的“小心思”。

为了博人眼球,夸大其词,甚至杜撰功能,这种套路在各行各业都屡见不鲜。

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短路的弱势境地,很难辨明真伪。

有讼棍支招,要是小米果真存在虚假宣传,车主们完全可以冲着这四万二的引擎盖主张“退一赔三”。

这固然是捍卫消费者权益的一种途径。

但更根本的是,企业应该童叟无欺,尊重顾客。

雷军近来也在微讯上吐露,说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业以来最难熬的时光。

但愿他能正视这起风波,给消费者一个周全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归根结底,这事儿不仅仅是关于引擎盖上的两个洞,而是关于信任,关于允诺,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消费者掏腰包买的,不单单是商品,更是对品牌的信任。

倘若这份信任被辜负了,那损失的可远不止是几万块钱了。

想起之前刷到的一个段子,说的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鸿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愿这回小米SU7 Ultra的“引擎盖事件”,能给所有商家提个醒:别把消费者当韭菜,坦诚才是最厉害的杀手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