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修车师傅,对中国人5000公里就跑去保养的习惯非常困惑

我认识的一个日本修车师傅,对中国人5000公里就跑去保养的习惯非常困惑。他说在日本,除非是出租车或者送货的工作车,否则大多数私人车主都是一万公里甚至一万五千公里才保养一次,而且还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他说:“日本人对机器的信任度很高,毕竟日本车是出了名的耐用,我们自己也知道汽油品质、机油标准都很严格,按照厂家给的手册来保养,完全没问题。”他还补充,如果每5000公里就进一次保养,维修店根本忙不过来,除非是那些专做高端车保养的4S店才可能推这么短的周期。

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网友也表示,日本汽油普遍都是无铅高品质汽油,比如JXTG能源公司出的汽油品质极高,含硫量远低于中国的国V或国VI标准。机油方面,日本主流品牌像Eneos、Idemitsu等,都是高标准全合成机油,加上日本地面平整、堵车少、驾驶习惯温和,自然对机油损耗也更小。

其实日本人看重“计划维护”,而不是“频繁更换”。他们的理念是:在正确的时间点,按照说明书的保养手册做就行。不像中国人有点“宁可保养早一千,不可拖延一公里”的焦虑心理,很多人买车就当宝,开两年三年就换新,所以也不太在意保养是否科学,只要“心里安心”。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很多小型维修厂反而不太推销保养服务,因为他们知道客户会参考车主手册来判断,不会轻易被“你这油黑了得换”这种话吓到。很多老日本人开车开得非常保守,一台十几年的车照样年检、照样能跑,他们不信什么“提前保养延寿命”的说法,而是相信“按说明来才科学”。

有人说这是“信仰手册”,但其实这背后是日本整个汽车产业链高度标准化的结果。日本制造业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可预测性”,也就是说——设计出的产品就是要在指定时间内发挥最大性能,早保养、晚保养,反而都会打乱节奏。这和中国有些车厂配件以次充好,说明书和实际差距大,导致用户不信任、不敢拖的情况有本质区别。

不过也有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老司机表示,如果是在北海道那种气温零下20度、经常上雪地、发动机频繁冷热循环的环境下,他们会适当缩短保养周期,比如七八千公里就换一次机油。但总的来说,也不会像中国那样“5000公里准点打卡”。

总结一下,日本的汽车保养文化,是以“科学”“节制”“标准”为主的。车主不会轻易听信销售人员的吓唬,也不会“超前焦虑”。技术决定习惯,信任来源于体系。不是日本人不保养,而是人家真的不需要这么保养。你要说这和中国不一样,那不是谁不讲究,而是背后的车、油、零件、路况、制度全都不一样。

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