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

西安有一条线,表面上像绿皮火车,骨子里却是地铁——西安地铁西户线。用最少的钱,解决最现实的出行问题,堪称“花小钱办大事”的活教材。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上世纪50年代,1952年,西安作为西部的重点建设城市,开通了西户铁路。那时这条41公里的单线国铁承担着重要的客货运输任务,连接市区和户县,几乎就是一条生命线。但随着公路发展和企业迁移,货运锐减,列车渐渐少了。到了2000年全国大提速时,客运被取消,户县和市区的出行成本一下子上去了——公交两小时起步,自驾也要一小时,居民出行成了不小的难题。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转机来了。2017年西安撤县设区,鄠邑区(原户县)开始迎来发展机遇。新建地铁造价高、起步客流低,这成了一道现实难题。国铁和西安地铁把目光投向那条半闲置的西户铁路,选择改造利用:既不浪费现有轨道,又能快速把郊区连进市区。2022年只用四个月就完成改造,11月恢复客运。新线北起阿房宫南站,终到户县,全长26.3公里,最高设计时速100公里。

别以为上来的是标准地铁列车。原计划使用内燃动车组CJ5,但因为驾驶资质和管理归属等问题,动车组上不了岗,临时方案派上了“老面孔”——绿皮列车。两台东风4D机车牵着几节车厢,一节车厢改成纵向座椅以增加载客量。运行节奏很接地气:每天8对车,单程约25分钟,票价6元。白天是客运时段,夜里还留着货运班次,间隔1到2小时,白天客流常常满满当当。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数据很扎实:自2022年11月到2023年10月,西户线累计运送151.4万人次,单日最高11731人,日均4617人次。更关键的是,这条线已经和市区其它地铁实现联网,站内换乘便捷,出行效率明显提高。乘客里既有老人也有通勤族。很多人告诉记者,“以前坐车要两小时,上班真是煎熬;现在半小时就到,生活质量能看得见。”

这件事的亮点不止于数字:一方面展示了国铁与地铁、地方政府之间的跨界合作可能——轨道资源与运营能力互补,地方需求与资源改造对接,实操中找到平衡点;另一方面是资源再利用的智慧,把“老资产”激活,比重建新线省时又省钱。再说混合运行的做法,客运与货运同线运营,确实提出了新的调度课题,但也体现出灵活性的价值。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问题也很现实。动车组上不了岗暴露出资质与管理制度的割裂,夜间货客共线带来的调度压力需要长期优化。展望未来,如果客流持续增长,是否逐步引入更现代的列车和更先进的信号体系,值得提前谋划。短期看是“快、便宜、见效”,长期则要考虑可持续升级的路径。

我个人觉得,西户线不是把绿皮车当地铁来耍噱头,而是一种务实的交通策略:把历史留下的轨道变成老百姓每天能用的通勤通道,像把旧房子翻修成能住的新屋,既节省资源,又回应民生。这种“把旧资产活化”的做法,对那些也有半闲置铁路或轨道资源的城市,很有参考意义。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你家附近也有半闲置的铁路或轨道,是不是也该像西安一样把“老东西”改造起来?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们的看法和身边的故事。

你能想象一列看起来像绿皮火车的车,骨子里却是地铁吗?答案就在西安的西户线:表面是怀旧的绿皮,实质上承担着地铁式的通勤功能,用最小的投入解决了最现实的出行问题。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西户铁路建成,41公里的单线承担着客货运输任务,连通市区和户县,曾是那代人的“命脉”。后来公路兴起、企业搬迁,货运锐减,车次越来越少,到2000年大提速时客运被取消,户县和市区的联系变得非常不便。坐公交两小时起步,自驾也要一小时,出门成了居民的心头大事。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转机出现在2017年,西安撤县设区,鄠邑区开始发展。新建地铁造价高、起步客流又少,国铁和西安地铁转而把目光投向那条半闲置的西户铁路:改造利用,既不浪费轨道资源,又能迅速连通市区与郊区。2022年仅用四个月完成改造,11月恢复客运。北起阿房宫南站,终到户县,全长26.3公里,设计时速可达100公里。

别以为上场的是标准地铁列车。原本计划用内燃动车组CJ5,但因为驾驶资质和管理归属等问题,动车组暂时上不了岗。临时方案是派出老面孔——绿皮列车,两台东风4D机车牵着几节车厢,其中一节改成纵向座椅以提高载客量。运行节奏接地气,每天8对,单程25分钟,票价6元。夜间这条线路还保留货运班次,间隔一到两小时不等,但客运高峰时常常爆满。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数据很扎实。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西户线累计运送151.4万人次,单日最高11731人,日均4617人。更重要的是,这条线已与市区其他地铁实现换乘,出行效率大幅提升。乘客中不少是老人和通勤族,“以前坐车要两小时,上班真是煎熬,现在半小时就到,生活质量立马提升”,这样的反馈随处可见。

亮点不止于数字。国铁的轨道资源和地铁的运营能力碰撞出务实的解决方案,把“老资产”激活,比重建一条新线省时省钱。混合运行客运和货运虽然带来调度挑战,但也展示了灵活安排的价值。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问题也很现实。动车组上不了岗暴露了资质和管理制度的割裂;夜间货客共线增加了调度压力,需要长期优化;如果客流持续增长,是否要引入更现代化的列车和升级信号系统,这些都需要提前谋划。

作为一名观察者,我觉得西户线并不是简单的“绿皮跑地铁”,而是一种接地气的公交通达策略: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轨道变成老百姓每天能触及的通勤通道,像把旧房子翻修成能住的新屋,既省钱又回应了民生需求。这样的做法,对有类似问题的城市很有参考价值。

谁想到这么接地气?绿皮车当地铁连通西户线-有驾

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你家附近也有半闲置的铁路或轨道资源,是否应像西安一样把“老东西”改造起来?欢迎在评论里分享你们的看法和身边的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