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

现在买新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几乎成了标准配置,销售人员介绍起来,各种高科技名词说得天花乱坠,好像只要一键开启,我们就能在车里喝茶看报,彻底解放手脚。

很多朋友提了新车,也确实对这个功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因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操作不当或者系统失灵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如前段时间那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小米SU7事故,车辆在开启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时撞上护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就不禁让人心里打个鼓:这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我们到底能不能放心用?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它真实的水平是什么样的?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复杂的宣传口号,用大白话聊一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背后,那些厂家不会主动告诉你,但我们每个驾驶员都必须清楚的现实。

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家用车上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都属于L2级别,它的准确叫法是“驾驶辅助系统”。

“辅助”这两个字,就是关键。

它不是你的私人司机,而是一个能帮你分担一部分工作的副驾驶,方向盘后面的你,永远是那个拥有最终决定权和承担全部责任的机长。

如果你把它当成全自动的机器人,以为可以高枕无忧,那危险可能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这些系统存在一些先天的能力边界,或者说是“短板”,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第一个短板,就是它对“非标准”障碍物的识别能力非常有限。

我们开车在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掉落的纸箱、路中间的轮胎皮、施工留下的雪糕筒,甚至是穿着特殊服装的行人。

对于我们人眼来说,这些都一目了然,但对于依赖摄像头和算法的机器来说,它们可能就是“看不见”的。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就做过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测试,他们让假人穿上带有反光条的工作服在夜间行走,结果发现,不少知名品牌的车辆,它们的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竟然完全没反应,直接就撞了上去。

原因在于,系统算法可能会把这种动态的反光条误判为路灯或者环境光线的干扰,反而直接给忽略了。

这就像给危险穿上了一件“隐形衣”,非常可怕。

还有修车师傅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车主在雨夜开着自适应巡航,系统把路面积水反射的灯光当成了前方有障碍物,突然来了一脚急刹车,导致后方车辆躲避不及发生了追尾,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第二个短板,是系统在发现危险后,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还是以之前提到的那起SU7事故为例,根据公布的信息,系统从检测到前方护栏到发出接管提示,中间只有大约1秒钟的时间。

对于一个精神正处在放松状态的驾驶员来说,1秒钟能做什么呢?

可能刚把注意力从手机或者中控屏幕上移开,手还没放到方向盘上,就已经来不及了。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普通人从发现危险到做出有效反应,整个过程至少需要2.3秒。

这个时间差是致命的。

很多车企在宣传时,喜欢强调自己的车能在120公里的时速下,成功刹停在静止的车辆模型前,这听起来确实很厉害。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但他们没有说的是,测试用的是标准的汽车模型,而现实道路上的障碍物千奇百怪,对于护栏、锥桶这类不规则物体的识别成功率,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只会做标准考卷上的题,稍微换个题型就彻底不会了。

第三个短板,就是它非常依赖良好的天气和工作环境。

尤其是在雨雪、大雾、或者极寒天气下,这套系统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

比如在冬天,前挡风玻璃上摄像头的位置如果结了一层薄冰或者霜,系统就等于被蒙上了眼睛,会自动退出工作。

有行业数据显示,雨雪天气下,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比晴天要高出4倍以上。

特别是那些只依靠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受天气影响更大。

有车主就遇到过,在暴雨天使用领航辅助功能,系统因为看不清车道线,也无法准确识别周围环境,突然做出错误的变道决策,险些酿成事故。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所以,千万不要在恶劣天气里过度依赖它。

了解了这些根本性的限制,我们再来看看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功能,在实际场景中到底表现如何。

高速公路上的自适应巡航(ACC)和车道保持(LKA)组合,确实是个好东西,能大大减轻长途驾驶的疲劳感。

但它也不是万能的。

比如,在车流密集的道路上,如果旁边车道的车突然变道加塞到你前面,系统的反应速度通常会比有经验的老司机慢上零点几秒,这在高速上足以决定成败。

所以,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把跟车距离设置为最远,手不要长时间离开方向盘,时刻做好接管的准备。

特别是当周围有大货车时,最好是切换到手动驾驶,因为大货车庞大的车身会严重影响你车上传感器的视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再说说自动泊车,这个功能对很多新手司机或者停车困难户来说简直是福音。

但它也有局限,比如对于宽度小于2.4米的狭窄车位,或者光线过强、过暗导致雷达判断不准的环境,失败率就很高。

网上能看到不少车辆在自动泊车时,因为识别错误而剐蹭到旁边的车辆或墙壁。

所以,如果车位两边停的是豪车,还是建议相信自己的技术,毕竟修车可比停车费贵多了。

既然这些系统有这么多局限,那我们该如何安全地使用它,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的帮手而不是隐患呢?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总结了几条非常实用的技巧。

第一,上车后,先根据路况把系统的安全设置调整好,比如把跟车距离调到最大,把车道保持的灵敏度调到“保守”或“低”挡位,这样系统的操作会更柔和,不会突然急加速或急转向。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第二,在雨雪等天气不好的时候,要主动降低对系统的依赖。

如果你的车配备了激光雷达,可以手动开启一些车型提供的“雨天模式”,系统会更多地依靠不受天气影响的激光雷达来感知。

如果是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建议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只保留自适应巡航跟车就足够了。

第三,在通过ETC收费站、高速施工路段等特殊场景时,一定要提前几十米就手动接管车辆,因为这些场景下的栏杆、锥桶、不清晰的标线,都极易让系统产生误判。

第四,夜间行车要格外留神,特别是遇到穿着反光衣的环卫工人或者骑行的外卖员时,要主动减速并准备手动干预,因为这些场景恰恰是系统识别的难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听到系统发出“请立即接管”的警报时,不要有任何犹豫,这说明系统已经遇到了自己无法处理的难题,正在向你“求救”。

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立刻握紧方向盘,观察后视镜,判断好周围车况后,再平稳地控制车辆。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大误区,九成车主用不明白,你中招了吗?-有驾

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在购车时也需要多长个心眼。

车辆的传感器配置直接决定了其辅助驾驶能力的上限。

一般来说,配备了激光雷达的车型,在夜间、雨雾等环境下的感知能力,要比纯视觉方案的车型可靠性高出不少,当然价格也更贵。

如果你的用车场景主要是跑高速或者经常在夜间开车,那么多花点钱选择带激光雷达的车型是值得的。

此外,还要仔细阅读车辆的质保政策,很多厂家宣传的“终身质保”其实藏着不少限制条款,比如每年行驶里程限制、必须在指定店家保养等。

还有就是高昂的维修成本,一个激光雷达的维修费用可能高达数万元,前保险杠里的一个毫米波雷达坏了,更换费用也可能上万。

这些隐性成本,在买车时就要考虑到。

总而言之,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无疑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以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像车路协同(V2X)技术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试点,未来能够让车辆提前感知到路口信息,极大地提升安全性。

但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之前,我们作为驾驶员,必须对这项技术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知。

把它当成一个能干但偶尔会犯错的“副驾驶”,在它能胜任的路况下,让它帮你分担压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果断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操作。

时刻记住,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那份警惕和责任感,才是保障我们行车安全最根本的防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