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

那场高层通话后,整整七天的死寂,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外界还在猜测,这沉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还是双方妥协的信号?结果在10月26日揭晓,荷兰安世总部直接撕破脸,一纸通知,切断了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

这可不是小事。晶圆,就是芯片最核心的“饼胚”,一片薄薄的、仅有0.7毫米厚的硅片,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路。没有它,后续所有的封装测试工序都得停摆。东莞工厂七成的晶圆都指望荷兰老家,这一下,等于被人从源头上掐住了脖子。

一记回旋镖,扎在了自己人身上

消息一出,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别人,正是欧美的汽车巨头们。大众、宝马、通用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产线上用的功率芯片,电机控制、电源管理,很多都打着安世的标。现在供应商的“粮仓”突然着火,他们比谁都急。

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有驾

一场疯狂的囤货潮瞬间引爆,市场价格应声飞涨,某些特定型号的芯片价格直接翻了10倍。汽车生产线金贵得很,少一颗螺丝钉都可能导致减产,更别说核心芯片了。这损失可不是闹着玩的。

欧洲车业协会很快发出警告,直言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已经高到极点,德国汽车工业距离全面停摆,可能只剩下10到20天。宝马和大众的高管已经气冲冲地找到了荷兰政府,抱怨这波操作简直是坑害自己人,纯属背后捅刀。

一出“夺权戏”,谁才是真主角

这出大戏的引信,早在今年9月底就被点燃了。毫无征兆地,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这家中资控股的公司下手。要知道,这家公司本是荷兰的,2020年被中国闻泰科技花了19亿欧元全资收购,当时还被看作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有驾

在新东家的操持下,安世扭亏为盈,到今年10月甚至还清了所有债务。可就在公司财务彻底站稳脚跟时,荷兰政府直接冻结了资产,甚至通过法院暂停了中方高管张学政的职务,把闻泰手中99%的股份强制交给第三方托管。

荷兰经济部长对外解释,说这是外部顾问的计划,政府事先不知情。可议员们根本不买账,觉得这事办得太草率。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少不了美国的影子。毕竟就在不久前,美国刚把闻泰列入“实体清单”,而荷兰作为半导体设备大国,向来是跟着美国的科技政策走。

釜底抽薪?不,是自断手脚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夺权,中方当然不会坐以待毙。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就将安世列入了出口管制名单,限制其敏感芯片的出口。这一招可谓是对等反制,毕竟安世产能的大头——超过七成的后段封测环节,全在中国的东莞工厂。

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有驾

荷兰总部的“断供令”和法院的“夺权判决”,在东莞工厂这里仿佛成了一纸空文。安世中国直接发表声明,表示将独立运营,不再接受荷兰总部的任何指令,员工工资照发,生产线照开。荷兰总部想停发工资?安世中国一句“按中国法律办”,怼了回去。

这下尴尬了。外籍高管们虽然抢到了公司的“壳”,但里面早就空了。荷兰总部掌握着前端的晶圆技术,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出海口。他们本想釜底抽薪,结果却发现自己砍断的是自己的手脚。

谁在裸泳,潮水退去才知道

更戏剧性的是,安世中国在11月2日凌晨通过公众号摊牌,反指荷兰总部拖欠了高达10亿元人民币的货款,还恶意栽赃中方,矛盾彻底公开化。公告里还安抚客户,说库存充足,能顶到年底甚至更久。

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有驾

这场风波,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催化剂。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国内客户,看到安世中国的交付依旧稳定,纷纷加大了合作力度。比亚迪、蔚来等本土车企更是抓住机会,迅速签下新增订单。

这些年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开始显现成效,晶圆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5%已经悄然增长到超过30%。虽然短期内想完全替代荷兰的高端晶圆还有难度,但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东莞工厂正利用库存期,加紧测试本土供应商的产品,建立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供应链。

结语

回看整起事件,荷兰本想通过极限施压来夺回技术控制权,却严重低估了全球化产业链的复杂性和韧性。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合作是双向的,利益是相互的。当一家公司的研发、生产、市场被割裂在不同国家时,任何单方面的强制手段,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沉默七天后,荷兰悍然断供中国晶圆,欧美车企遭殃,自食恶果-有驾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荷兰的投资环境信誉受损,欧美车企被盟友“误伤”,安世这家百年老店也被撕裂。最终,为这场大国角力买单的,还是那些在全球供应链上辛勤工作的普通人和无辜的企业。这或许才是这场闹剧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