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造车像修仙,中国人直接掀桌子:这才是电车战争的真相

德国人最近不务正业,搞了个大新闻,开着个奔驰EQS原型车来了个三国穿越,一脚电门干出了1205公里的续航,能量密度更是到了450Wh/kg。我一看这数据,好家伙,直接一个典中典,这是往电池里塞了个压缩毛巾吗?一通电就自己膨胀?还是说这车其实是偷偷加了95号汽油,他们没告诉我们?

结果,诶,最魔幻的来了。这金钟罩铁布衫一到低温,充电效率直接掉了两成,当场拉了。就问你怕不怕?这不等于在赤道卖羽绒服吗?讲真,这比续航虚标还恶劣,属于人设崩塌。说好的雷电法王,结果一到冬天就成了漏电法王,东北老铁看了都得给你车点根华子,问你瞅啥。

这就是现在欧美车企的现状,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实验室里的数据,一个比一个像修仙小说里的法宝,什么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吹得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可一问量产,就集体沉默。丰田那个固态电池,天天喊着要飞升,结果天劫一次比一次猛,从2026年直接给劈到2030年去了。这哪是造电池,这是在修仙啊,而且还是道诡异仙那种,随时可能走火入魔。

德国人造车像修仙,中国人直接掀桌子:这才是电车战争的真相-有驾

我作为一个前特斯拉车主,对这种PPT技术真的PTSD了。当年马斯克吹的那些FSD,我真金白银买了,结果呢?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你开车的时候不敢分神,因为你不知道它下一秒会整出什么活儿来,比自己开还累。所以现在谁跟我聊实验室数据,我第一反应就是,您先量产个我看看?能开出4S店就算成功。

国内这帮哥们儿就不一样了,他们不跟你玩什么飞升的玄学。他们信奉的是另一套掀桌子式的竞争法则:打不过你,我就加入你,然后把你卷死。如果说欧洲人是在精心雕刻一个艺术品,那我们这边就是直接开着盾构机把整座山都给你挖空了。你还在研究剑法,我直接掏出了加特林。这不叫弯道超车,这叫直接把赛道给炸了,大家一起玩泥巴。

你看,全球36.7%的固态电池专利都在咱们手里,宁德时代上千人的团队跟蚂蚁搬家一样往前拱,国轩的预量产线良品率都干到90%了。这是什么概念?这就等于说,人家还在钻木取火,你这边连打火机生产线都铺好了。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欧美还在死磕材料,想搞出个屠龙宝刀。但我们这边更看重的是后勤大动脉稳不稳。这次德国车低温拉胯,八成就是材料太金贵,量产成本和稳定性搞不定。而我们这边就悟了,最好的技术,是能用得起的技术;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都没得吃,只能来我这吃路边摊。虽然不好看,但管饱。所以你看,我们疯狂建厂,疯狂堆砌技术护城河,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加大,加大,再加大。把你技术再牛逼,你量产不了,你成本下不来,就是白搭。妈的,气不气?

德国人造车像修仙,中国人直接掀桌子:这才是电车战争的真相-有驾

反正现在谁都急。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原来只卖拉面,现在也开始卖盖浇饭和肉夹馍了,就怕被隔壁沙县小吃给卷死。大家都不容易。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压缩毛巾’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挺形象的。有时候,真理就藏在胡言乱语里。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像奔驰这种品牌,它卖的本来就不是技术。它是玄学。你买奔驰,买的就是那个三叉星徽给你带来的精神马杀鸡。它的电池冬天充得慢?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重要吗?不重要。对于信徒来说,这是神对他们的考验。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这种品牌本身就是它最坚固的堡垒,技术只是墙上的挂画。

说实话,有时候也挺佩服德国人那种一根筋的劲儿,非要把一个东西在实验室里盘出包浆来才罢休。虽然商业上可能有点蠢,但这种精神本身,挺值钱的。

但现实是,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当中国车企明年真的把固态电池车摆在展厅里卖的时候,你欧洲车企还在那解释你的PPT数据有多牛逼,你看消费者听不听你讲故事。最好的信仰,也得有圣物才行啊。等固态电池一普及,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都要重写,什么充电桩、智能驾驶,都得回炉重造。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最后谁能赢?不是技术最牛的,也不是产能最大的。而是最会讲故事,最能让用户产生信仰的那一个。因为技术最终都会趋同,但玄学,是无价的。你看,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奔驰的舒适区。就问你气不气?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