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航客机上,要配备两名驾驶员?

坐过飞机的人或许都好奇过:驾驶舱里为啥总有两位驾驶员?现代客机自动化程度这么高,难道一个人不能完成飞行吗?其实,从 1919 年民航业诞生至今,“双驾驶员” 设计就从未被取代 —— 哪怕是能自动起飞、降落的智能客机,也必须配备机长和副驾驶。这背后不是 “浪费人力”,而是经过百年实践验证的安全铁则,藏着 3 个关键原因。

首先是 “飞行操作太复杂,单靠一人根本忙不过来”。民航客机可不是 “开汽车”,从起飞到降落的每一步,都涉及上百项操作和监控任务。以起飞前为例,驾驶员要核对 “检查清单”(包含发动机状态、导航系统、液压管路、燃油量等 200 多项内容),同时还要与地面塔台确认起飞跑道、天气数据、航线权限;起飞时,需要精准控制推力(避免动力不足或过载)、调整机翼角度(确保升力足够),还要监控速度表 —— 哪怕 1 秒分心,都可能导致起飞偏差。

为什么民航客机上,要配备两名驾驶员?-有驾

到了巡航阶段,看似 “轻松”,实则要实时盯着 6-8 块仪表屏:发动机转速是否正常、机舱压力是否稳定、自动驾驶系统是否在正确航线、周围是否有其他航班闯入空域。而降落阶段更是 “高强度操作”:要在 3000 米高度开始调整姿态,200 米高度断开自动驾驶,手动控制飞机对准跑道,同时还要应对可能的侧风、湍流。曾有飞行员透露:“降落时双手双脚都在动,左手调油门,右手握操纵杆,双脚踩方向舵,根本没时间喝水”。这种高强度操作下,两名驾驶员分工协作(机长负责决策和通讯,副驾驶负责监控仪表和操作辅助),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为什么民航客机上,要配备两名驾驶员?-有驾

其次是 “安全冗余设计,避免‘单点故障’毁了整架飞机”。民航业有个核心原则:“永远不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环节上”。驾驶员作为飞行的 “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有 “备份”。现实中,驾驶员突发疾病的情况并不少见:2018 年,某航空公司航班在巡航时,机长突发心梗失去意识,副驾驶立即接手操作,联系地面备降,最终全员安全;2021 年,另一架航班的副驾驶出现低血糖眩晕,机长独自完成降落 —— 若只有一名驾驶员,这类突发情况很可能引发事故。

更关键的是,双驾驶员能应对 “设备故障 + 人员压力” 的双重危机。比如遇到发动机失效,驾驶员不仅要操作飞机(调整剩余引擎推力、保持平衡),还要计算剩余燃油、联系备降机场、安抚乘客,单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国际民航组织(ICAO)曾做过模拟实验:单驾驶员面对 “引擎失效 + 导航故障” 时,平均反应时间比双驾驶员慢 47%,失误率高达 62%,而双驾驶员协作时失误率仅 11%。正是这种 “冗余保障”,让双驾驶员成为全球民航的强制标准(任何客运航班不得单驾驶员飞行)。

为什么民航客机上,要配备两名驾驶员?-有驾

最后是 “决策互补,减少人为失误”。航空事故统计显示,约 70% 的事故与 “人为失误” 有关(比如误判天气、看错仪表、操作顺序错漏),而双驾驶员的 “互相监督” 能大幅降低这种风险。比如遇到雷雨天气,机长可能倾向于 “绕飞节省时间”,副驾驶则会提醒 “绕飞路线可能进入另一片雷区,建议等待”;降落时若机长误将 “高度表” 看成 “速度表”,副驾驶能立即纠正。这种 “互相补位” 的决策模式,比单人判断更全面。

有人会问:“现在自动驾驶这么先进,未来会不会用 AI 取代一名驾驶员?” 其实,目前最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如波音 787 的 “自动降落系统”),也需要驾驶员监控 —— 比如遇到突发湍流,AI 可能反应不及时,仍需人工调整。而且民航法规明确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必须有驾驶员随时能接管”,双驾驶员的 “人机协作” 模式,短期内仍无法被取代。

为什么民航客机上,要配备两名驾驶员?-有驾

从分工协作到安全冗余,从决策互补到法规要求,双驾驶员设计早已不是 “简单的备用”,而是民航安全体系的核心一环。下次坐飞机时,看到驾驶舱里的两位驾驶员,或许你会明白:他们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分工,都是在为整架飞机的安全 “把最后一道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