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起?全球巨头纷纷“踩刹车”,中国却“猛踩电门”!新能源赛道谁将笑到最后?

最近,全球车圈的风向好像有点不对劲。苹果烧了上百亿美金后,一声不吭地宣布不造车了;汽车发明者奔驰,也默默把原定今年实现电动车占比五成的目标,一脚踹到了2030年。就连在美国卖得火热的福特,补贴一停,电动皮卡就堆满了仓库。

种种迹象,都像是在告诉全世界:新能源这阵风,似乎要停了。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嘀咕,是不是只有我们还在傻傻地猛踩电门,全世界都准备掉头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不像是一场赛事的终结,更像是有人体力不支,提前退出了下半场。

老牌巨头为何集体踩刹车

说到底,那些百年车企不是不想玩,而是感觉有点玩不起了。苹果公司那长达十年的造车梦,砸进去上百亿美元,最后连个量产的影子都没见到,技术还卡在L2级别,这盆冷水浇醒了不少人。造车,真不是有钱就能堆出来的。

玩不起?全球巨头纷纷“踩刹车”,中国却“猛踩电门”!新能源赛道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再看看奔驰,作为豪华车的大哥,它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欧洲的电价动辄是咱们的两三倍,补贴还在不断缩水,硬着头皮推电动车,利润报表可就不好看了。在燃油车上积累了百年的荣光和技术,哪能说放手就放手。

美国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福特的电动车部门去年亏了近19亿美元,全靠政策那点税收优惠吊着。现在7500美元的补贴大刀一挥,销量应声掉了一半。靠输血管活着的嫩苗,风一吹就倒,这道理谁都懂。大家突然发现,在没有补贴的“裸泳”阶段,想靠电动车赚钱,比想象中难太多。

中国电车凭啥一路狂飙

当别人在犹豫和退缩时,我们这边却是另一番景象。近五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从一百多万辆直接飙升到了突破千万辆的大关,翻了将近十倍。市场渗透率也从个位数一路冲破了40%,这已经不是什么小众选择,而是实打实的主流。

玩不起?全球巨头纷纷“踩刹车”,中国却“猛踩电门”!新能源赛道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这种飞跃式的发展背后,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集体升级。从上游的锂矿、正负极材料,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我们已经能在国内实现“一条龙”搞定。这种闭环产业链最大的好处就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所以你才会看到,十几万的国产家轿,就已经给你配上了L2+级别的智能驾驶。当小米的SU7上市就能引爆市场,问界的M9三个月订单就破十万台时,你就该明白,庞大的订单量正在倒逼技术成本不断下降,800V快充、激光雷达这些过去高不可攀的技术,正被我们“白菜化”。

赛道规则正在被改写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策略不是简单的“撒钱”,而是实打实的“铺路”。全国超过1200万根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超过85%的快充覆盖率,让车主们真正敢说出那句“开过电车,再也回不去开油车了”。下班回家插上枪,第二天一早满电出发,这种便利正在改变几亿人的出行习惯。

玩不起?全球巨头纷纷“踩刹车”,中国却“猛踩电门”!新能源赛道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当别人还在为“油改电”的巨大成本而头疼时,我们已经在这条新赛道上跑出了身位。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一战封神,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让续航不再是焦虑。这些实打实的技术,背后是近476万件相关专利构成的技术壁垒。

对于国外车企来说,现在想追赶,面临的局面相当尴尬。要么像大众一样,准备在欧洲狠砸上千亿欧元,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产业链;要么就像奔驰那样,干脆直接在中国本土建厂,贴近市场,学习我们已经跑通的模式。适应中国的节奏,已经成了新课题。

结语

别人踩刹车,不代表赛道错了,可能只是他们的车子跟不上节奏了;我们猛踩电门,也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因为我们看清了终点,并且已经铺好了通往终点的路。新能源这盘大棋,下至国民,上至国家,怎么算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玩不起?全球巨头纷纷“踩刹车”,中国却“猛踩电门”!新能源赛道谁将笑到最后?-有驾

它不仅能让我们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每年省下上万亿的开支,更是带动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公里几分钱的电费,一年省下好几张机票钱,自动泊车、无钥匙进入带来的省心,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场马拉松还远未结束,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