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挑战,楚能进军造车首战问界

不怕死?还有企业杀进造车红海,首款车直接对标问界M5!更炸的是,这家叫楚能新能源的公司,之前压根不造车,而是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Top 10的狠角色,2024年电池年出货量已达20GWh,产能破110GWh——这数据,比不少新势力三电部门加起来还猛。

现在,它要自己造车了,首款车瞄着增程式SUV,目标明确:干翻问界M5。你敢信?在小米SU7都快卷不动的今天,居然还有人敢从零开始“造车”,而且一上来就冲着中高端智能SUV最卷的战场开炮。这哪是造车?简直是“自杀式冲锋”。可偏偏,它手里还握着几张别人没有的底牌。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家“电池厂转行卖车”的企业,到底靠不靠谱。

电池厂造车,是“垂直整合”还是“自寻死路”?

先说背景。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41.2亿元,在武汉、孝感、宜昌建了三大生产基地,妥妥的电池行业“新贵”。但它背后的大佬,才是关键——恒信汽车集团。全国前五的汽车经销商,300多家4S店,覆盖60多个城市。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楚能造出来的车,第一天就能进4S店卖,不用像蔚小理当年那样,先烧钱建门店、搞体验中心、养销售团队。光这一条,就省了几十亿。

但问题也来了:电池厂造车,真能行吗?

我试过不少电动车,发现一个规律: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决定下限,智能化和操控决定上限。楚能的优势,显然是“下限”拉得极高。自家电池,自研自产,安全性和成本控制天然占优。比如他们主打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循环寿命、热管理方案都是行业一线水平。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也不用看宁德时代脸色,这在价格战打到“卖一辆亏一辆”的今天,简直是“作弊器”。

可问题在于,消费者买的是“车”,不是“电池包”。你电池再牛,车开起来像拖拉机,智能座舱卡成PPT,照样没人买。所以,楚能真正的挑战,不是造车,而是造一台让人愿意掏钱的“好车”。

设计理念:增程SUV,走“务实科技”路线?

据知情人士透露,楚能首款车将主打增程式技术路线,目标市场正是目前最火的20-30万元级中型SUV,直接对标问界M5。这个价位,华为加持的M5月销轻松破万,理想L7、深蓝S7、零跑C11也都在这儿厮杀。楚能想分一杯羹,光靠电池自供可不够。

从目前流出的设计草图和招聘信息来看,楚能的车大概率会走“务实科技风”——不搞花里胡哨的掀背尾门,也不堆满激光雷达,而是强调空间利用率、续航扎实、智能化够用。

比如,增程系统的选择就很聪明。纯电用户怕续航焦虑,燃油车用户嫌油耗高,增程正好卡在中间。CLTC纯电续航200km+,综合续航1200km以上,日常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既省钱又省心。这比动辄堆800V高压平台、4C快充但实际用不上的“技术炫技”,更贴近真实需求。

再看车身设计。虽然暂无官方风阻系数数据,但从草图看,线条流畅,前脸封闭式格栅+贯穿灯带,侧面腰线平直,尾部层次分明——典型的“新势力审美”。但细节上,我猜他们会更注重实用性:比如更大的后备厢开口、更低的地台、更合理的后排座椅角度。毕竟,卖车的是4S店,他们最懂老百姓要什么。

智能化:是“华为平替”还是“自研突围”?

这才是楚能最大的“生死关”。

问界M5凭什么卖得好?华为鸿蒙座舱+ADS智驾,两大杀手锏。用户买的不仅是车,更是“华为生态”。楚能拿什么打?自研?合作?还是抄作业?

目前招聘信息显示,楚能正在大规模招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岗位,说明他们想走全栈自研路线。这很勇敢,但也极危险。智驾第一梯队(华为、小鹏、Momenta)已经跑出几十亿公里数据,算法迭代几十个版本,楚能从零开始,至少要2-3年才能追上。

那怎么办?我推测,楚能会采取“渐进式策略”:

无畏挑战,楚能进军造车首战问界-有驾

第一阶段:L2级辅助驾驶 + 高通8155芯片 + 自研车机系统,做到“不卡、不晕、不误判”;

第二阶段:与国内二线智驾公司合作(比如轻舟智航、黑芝麻),上高速NOA;

第三阶段:自研ADS,主打“城市通勤代客泊车”等高频场景。

听起来保守?但我觉得这很务实。消费者最讨厌“半成品”。你搞个L3宣传得天花乱坠,结果高速变道卡顿、自动泊车撞柱子,口碑直接崩盘。像极越01的悲剧,就是前车之鉴。

真实用户视角:经销商体系,是福是祸?

我特意找了一位在恒信集团旗下4S店工作的朋友聊了聊。他说:“我们最怕卖新品牌。客户问一堆问题,我们答不上来;售后没配件,厂家响应慢;金融方案不灵活,客户转头就去隔壁买比亚迪了。”

但楚能不一样。它是“自己人”。恒信的销售培训、售后体系、金融方案,可以直接复用。而且,300家店就是300个“体验中心”。客户试驾完问界M5,销售顺口说一句:“我们集团也出车了,要不要试试?”——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蔚小2025年还在补课。

但朋友也提醒:“品牌认知是天堑。你说你是‘电池大厂造车’,客户问:‘那跟比亚迪有啥区别?’你咋答?”

这问题,楚能必须想清楚。是打“技术牌”?还是“性价比”?或是“服务牌”?

横向对比:楚能 vs 问界M5 vs 深蓝S7

维度 楚能(预估) 问界M5(2024款) 深蓝S7 增程版

价格区间 22-28万元(推测) 24.98-30.98万元 17.99-23.49万元

动力形式 增程+纯电 增程+纯电 增程+纯电

三电 自研电池,成本可控 华为DriveONE电驱 蓝鲸增程,效率高

智能座舱 自研系统,高通8155(推测) 鸿蒙OS,生态无敌 向日葵屏,交互新颖

智能驾驶 L2+,后期OTA升级 华为ADS,第一梯队 腾讯方案,L2级

无畏挑战,楚能进军造车首战问界-有驾

渠道服务 300+ 4S店,覆盖广 华为门店+授权店 自建+合作

品牌认知 几乎为零 华为背书,强信任 长安旗下,有一定认知

你看,楚能的优势是三电+渠道,短板是品牌+智能化。想赢,只能靠“性价比+服务体验”组合拳。比如,同配置比问界便宜2万,送终身免费基础保养,4S店提供上门取送车——这才是经销商集团该打的牌。

未来展望:能成下一个比亚迪吗?

楚能若成功,将成为继比亚迪、长城之后,第三家真正实现“电池自供+整车制造”的车企。这个模式的优势已被比亚迪证明:成本低、供应链稳、技术迭代快。

但挑战也前所未有:

品牌建设难:新能源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楚能没有雷军的流量,没有李斌的演讲,怎么让用户知道它?

技术研发慢:智能化不是一朝一夕,自研需要时间,而市场不会等你。

内部协同复杂:电池公司和汽车公司文化不同,管理难度大。恒信集团能否放权,让汽车团队独立运作,很关键。

写在最后:楚能造车,你看好吗?

说实话,我不敢说它一定能成。但它的入场,至少说明一件事:新能源的“上半场”靠资本和概念,下半场必须靠硬实力和体系化作战。

楚能有电池,有渠道,有钱,有经验丰富的老板(董事长代德明,恒信创始人,年营收超700亿),缺的只是一个“爆款”。如果首款车能精准卡位,做到“续航扎实、座舱流畅、服务到位”,未必没有机会。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

如果楚能SUV卖25万,你会考虑它还是问界M5?

电池厂造车,是“降维打击”还是“纸上谈兵”?

4S店体系,能救得了新品牌吗?

无畏挑战,楚能进军造车首战问界-有驾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次直播专门解答。顺便说一句,我已经联系楚能公关,争取明年试驾他们的原型车——到时候,咱们一起看看,这家“不怕死”的企业,到底能不能在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