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满足日常出行了?呵呵,你看看黄埔这公交线路调整,我差点没笑喷!573缩线,320和448合并,579和390直接停运,这操作猛得像隔壁老王半夜拆迁,动静贼大。想象一下,周一早上,你挤在公交站,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眼巴巴地望着空荡荡的站牌,心里一万匹羊驼奔腾而过,迟到奖金又泡汤了!
要说这事儿,还真让我想起前阵子那个“酱香拿铁”的梗。本来咖啡和酱油八竿子打不着,非得搞个跨界联名,结果味道一言难尽,网友吐槽都吐出花来了。这公交调整也一样,打着“优化资源”的旗号,实际效果嘛,就像用酱油冲咖啡,让人摸不着头脑。
那位网友的评论也是一针见血,现在电动车满街跑,老大爷老大妈都成“电鸡”骑士了,谁还稀罕坐公交?我楼下那煎饼摊大叔,每天骑着小电驴风驰电掣,送外卖比公交还准时。短途电驴直达,中远途电驴接驳地铁,再配上共享单车,简直完美!公交车呢,线路绕得像迷宫,发车时间比我女朋友的心情还捉摸不透,打工人才没那闲工夫耗在公交车上。
说起来,这公交调整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滞后。规划部门就像拿着老黄历算命,没跟上时代变化。你看现在,各种新型出行方式层出不穷,自动驾驶、飞行汽车都开始试运营了,公交系统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思维模式,不调整才怪!
不过,话说回来,这公交调整也未必全是坏事。你看,线路少了,说不定能倒逼公交公司提升服务质量。以前司机师傅开车那叫一个猛,急刹车急转弯,坐车跟坐过山车似的。现在竞争压力大了,说不定能改善一下服务态度,把车开得稳一点,再加装个空调WiFi什么的,吸引乘客回来。
我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某个城市的公交车为了吸引乘客,在车上搞起了“移动图书馆”,乘客可以免费借阅书籍。这创意就不错,既提升了公交车的附加值,也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具体效果还得看实际运行情况。就像那个“酱香拿铁”,有人觉得难喝,有人却觉得挺新奇。说不定这次公交调整也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谁知道呢?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阵子那个“AI作画”的热搜。AI画出来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牛,但总感觉少了点“人味儿”。这公交系统也一样,光靠数据和算法优化线路还不够,还得考虑人的需求,考虑乘客的感受。
毕竟,城市交通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市民,而不是为了完成指标。如果调整后的公交系统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那再怎么“优化”也是白搭。
所以,黄埔区这次公交线路调整,到底能不能“基本满足日常出行”?我持保留意见。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