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原本属于“电动平权”的那股清流,突然开始讲起了“续航焦虑”和“补能自由”,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魔幻?
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正在上演的真实反转。曾几何时,纯电是理想,增程是妥协。可就在2024年下半年,智己这个一直坚守纯电路线的“技术理想主义者”,悄悄推出了带增程系统的新一代LS6——一款号称“超City Drive”的新品类SUV。它不只是一次动力形式的升级,更像是一记投向行业的问号:我们到底在为谁造车?
这背后,是市场现实对技术信仰的一次倒逼。
一、从“非黑即白”到“既要又要”:用户的真实需求正在改写规则
过去几年,电动车圈像个哲学辩论场:纯电派说“增程是落后的技术”,增程派回击“你有里程焦虑”。但消费者其实不在乎技术路线,他们只关心“能不能说走就走,还不用在服务区排队充电”。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插电混动与增程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7%,首次逼近纯电市场体量的80%。而在30万元以上高端SUV市场,增程/插混车型的市占率已突破52%——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高端SUV,就有一台不是“纯电”。
智己的转变,正是踩在了这个拐点上。新一代LS6推出的增程版本,搭载1.5T增程器+前后双电机,纯电续航235km,综合续航超过1000km。它不再强调“零排放”的道德高地,而是主打“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生活解决方案。听起来很像理想?没错,但它还带着上汽的底盘功底、激光雷达+Orin-X芯片的高阶智驾能力,以及IM AD 3.0的城市NOA体验。
换句话说,它想同时做两件事:在城里当个安静聪明的电车,在路上当个无忧无虑的油车。
二、谁的蛋糕被动了?不只是理想,还有整个高端纯电阵营
提到增程高端SUV,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理想L系列。但别忘了,蔚来ET5T、极氪001、阿维塔12,甚至宝马iX3都在这个价格带虎视眈眈。而新一代LS6的增程版,定价直接卡在30万出头——这恰恰是理想L7的主销区间,也是蔚来ET5T后驱版的价格地带。
更关键的是,它的产品逻辑变了。以前的智己LS6主打“超长续航+超充能力”,强调“比Model Y更快更远”。而现在的新LS6,更像是在说:“我知道你不想充电,所以我给你一个不用充也能开很远的选择。”
这就尴尬了。那些坚持纯电、靠换电或超充缓解焦虑的品牌,突然发现:用户可能根本不想“缓解”,他们只想“没有”。
一位朋友去年买了蔚来ET5T,本来说好“换电5分钟搞定”,结果节假日高速换电站排长队,他发朋友圈调侃:“换电自由,只存在于工作日午休时间。”这种真实场景里的挫败感,正是增程车的机会窗口。
所以,智己抢的不仅是理想的市场,更是所有依赖补能基建来支撑纯电体验的品牌的信任票。
三、增程真的是“退步”吗?技术路线的再定义
业内总有人说:“增程是过渡技术。”可问题是,这个“过渡期”已经持续了十年,而且越走越宽。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当前的能源结构和使用场景下,增程式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已接近甚至优于部分纯电动车——前提是电网清洁度提升+用户实际充电行为纳入考量。
什么意思?如果你的电来自煤电,而我又能在高速上高效发电,那我的“油转电”未必更脏。
更何况,新一代增程技术早已不是“小发电机拖大电池”。智己这套系统采用了深度米勒循环增程器,热效率高达44.5%,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算法,能根据导航路线动态调节发电策略。比如你设定去300公里外的景区,系统会自动在高速巡航时保持电量,进市区后再切纯电模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油电混合”,而是一种场景化能源管理智能体。
反观一些坚持纯电的品牌,还在用“800V高压平台+5分钟充200km”作为卖点。听起来很美,但全国真正能跑满800V的超充桩,还不到公共充电桩总量的3%。多数时候,用户依然面对的是“找桩难、排队充、充得慢”的现实。
四、未来的车,会不会越来越“不像电动车”?
这正是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当越来越多的“纯电品牌”开始推增程,当“电动化”不再意味着“必须插电”,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用户不再为技术站队,只为体验买单?
也许未来的高端电动车市场,会分裂成两种哲学:
一种是“极致电动主义”:如特斯拉、小米,坚持纯电+超级补能网络,追求效率与极简;
另一种是“实用智能主义”:如智己、理想、问界,用多元动力+全场景智驾,追求无感过渡。
而新一代LS6的出现,标志着前者阵营中,终于有人低头听见了真实世界的回响。
它不再问“技术上能不能”,而是问“生活里好不好”。
五、结语:当理想照进现实,谁才是真正的“理想”?
智己推增程,看似是向市场妥协,实则是对“电动平权”更深层的诠释:真正的自由,不是必须用电,而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用电。
但这也留下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如果连智己都开始做增程,那我们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纯电未来”,是不是正在被重新定义?
或许,答案不在技术路线之争,而在每个人的出行日记里——
那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一个深夜回家的路口,
那一段不想被充电桩绑架的人生。
车的本质,从来不是炫技的载体,而是生活的延伸。
当技术终于学会低头听人说话,也许,真正的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