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的灯打在S7的车身上,金属漆像蛛网样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反光。我站在人潮之外——这已经不像一个“焦点”,更像一个遗忘角落。耳边是营销词汇的标准交响:“标配雷达”“中控更大”,底下几位观众友好的哈欠声,甚至比新款发布辞更有画面感。那一刻我有点出神。如果我是消费者,会为了新标与那小半寸屏,心动吗?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产品升级——配置加码——情感喊话——市场冷淡。智界S7,作为鸿蒙智选“走量”车型,被寄予厚望。如果回头看它去年首发,彼时的S7是“全村的希望”,订单与流量一时无两,带着华为光环,踩着电动化红利冲进这个拥挤赛道。
可惜,剃头挑子一头热。产能跟不上、交付严重逾期、品控翻车、舆情一塌糊涂,好牌打烂,这在新能源江湖几乎成了不可逆伤痕。今年4月S7调整价格重出江湖,但销量雪崩已成定局——最新月销七百出头,这个数字在20-30万级战场上,无异于自曝伤疤。二十多万的价格,销量寒酸得让人误以为“即将停产”。
所以,这次成都车展上的这点“新意”,怎么看都像一次急促的自救,甚至有点“抢救性改款”的意味。至于这招药方猛不猛,我还真得掰开揉碎给大家看看成分。
首先是“新”外观。换上了新LOGO,标配顶置激光雷达。外观造型本体一成不变。给人的直观观感,像是“换了个身份证,穿回去年的旧衣服”。与其说是改款,不如说是例行公事的周边升级,R7至少还会“补点玻尿酸”,S7连面子工程都干脆省了。乐观点讲是成本控制,悲观点讲是“实在没钱了,能省则省”。
再看内饰细节。多了一个“罗兰紫”配色,官方文案说是更优雅,我觉得倒像是“越来越薅不到灵感,就换个鲜艳点的色板”。中控屏由15.6英寸提升至16.1英寸,分辨率也拉高至3K,的确清晰了不少,这招倒是击中了一些对科技感有执念的人群。除此之外,“凝光贝母”饰板更像营销创意词,并不带来实际体验提升。大致总结,这波“新意”就是:LOGO换了、雷达加了、屏幕大了0.5寸、配色嫩了点、嗯,结束。
关键是,在关乎市场生死的主战场——产品力、价格力、品牌信任度,这些小修小补拉得动生意吗?
理性说,够呛。S7遇到的,是水深火热的竞品环境。
死对头SU7,21.59万起售,论价格已胜一筹;流量红利上,雷布斯线下带货无压力——余承东的“遥遥领先”,在遭遇交付滞后和品牌滑铁卢后,成了网友的玩笑段子。产品本身,SU7动力、设计、车机生态全线对标,S7唯一能自夸的,或许就是智驾系统。但让用户为一项优势买单,却要忍受“品牌没积淀、渠道没保障、售后有阴影”,赌得太大,这世道没人随便交学费。
极氪001这边,平台、芯片、空气悬架全系升级。虽说定价略高,但品牌稳定、可靠、体验拉满,S7那点“智能化”长板很难撑全盘。再往上是特斯拉Model 3这种降维奇袭的狠角色,已经成了新能源阵营的“统治级”对手。
所以归根结底,S7不是输在“雷达有没有、屏好不好看”这些枝杈上——而是整个策略盘算就有问题。产品上市节奏错误,是新能源行业的慢性自杀;交付疏漏,是品牌信用最狠的自残;等你缓了口气,市场早就不是你的了。
品牌力、产能、供应链体系,这些不存在“一夜回春”的奇迹。像这种临门一脚的改款,更像在拼命按住流血的创口胶带,殊不知病灶其实早已蔓延全身。屏幕、饰板,属于局部化妆,遮不了“口碑黑历史”这个疤。
理性复盘:如果你是坚定不移的华为生态粉,或者售前只认鸿蒙OS那块体验牌,非智界不买,那S7的确能在你的购车名单里蹭个座位。可一旦回归大部分人的消费逻辑——综合体验、售后保障、残值信心、口碑稳定性——我找不出来任何可以坚定推荐它的理由。
我得承认,S7的骨架本不差,产品配置放在别的年代都说得过去。但它碰上了不合时宜的市场和自身无可回避的运营硬伤。如果用我的行话,这叫生不逢时,经营未善。往后每一次“换标”“加配置”都有种自我拯救的荒诞,像是法医实验室里的缝合针——能救得了一时,救不了回来一个健康的新生体。
有同行套话,“一个行业只有淘汰,没有安慰奖”。这话不讨喜,但大多数时候是真的。S7的命运,像极了案卷里的冷案:很难推翻定论,但也不至于彻底绝望,只能等着哪天被突然翻出,成为别人口中“还有点意思的过气货”。
你说,想靠“多0.5寸屏幕”翻盘,好使吗?你要是安心做个“库存清理员”倒也未尝不可;但真成了“信仰买单人”,将来悔不当初,法医也帮不了你。眼下的选择,是“等等看”,还是“就此止损”——这笔账,只能你自己心里明镜。汽车行业不像破案,线索才是王道,不迷信“奇迹”。
你会赌一把“翻身”,还是理智Turn Off?还是,不如等等下一出自救好戏?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