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

“央企会不会倒?”有多少人小时候听过这样的传说——只要混进了央企,铁饭碗到死都不掉渣,工资不愁发,还会年年涨,能熬到退休领着稳定的养老金安享晚年。

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有驾

这说法,如果放在很多老一辈人心里,压根就不带思考的,默认是真理,甚至是一种信仰。

但真相到底如何,咱们要不要来拨开历史迷雾,顺着这条线,扒一扒所谓“铁饭碗”的神话,顺便聊聊央企到底是不是永动机?

先不忙下结论,咱先去国资委翻翻最近几年的央企名录。

眨眼功夫,短短六七年,央企家族阵容又壮大了好几员大将。

什么中国长安汽车、中国稀土、中国数联物流、中国矿产资源……一个个看名字都霸气外露。

副部级的、正厅级的,光听行政级别都让人感觉气场两米八。

一看具体数据,更刺激。

从2019年到2025年,都没消停过,几乎是哪年都有新央企横空出世。

这头还没来得及熟悉新名字,那头又添了新成员,恨不得GDP光靠注册央企就能顶起来。

更有意思在哪?这些年看新闻的人发现没——没有一家央企因为经营不善还是亏到裤衩都赔没了最后宣布破产注销。

甚至大多数时候,即使经营不灵光,被合并重组的央企也只是“换个名头”变成别家央企旗下的二级、三级子公司,或者叫自己归入哪个巨无霸家族里,大本营还是活着。

这局面,简直可以说央企阵营表面上像是某种超级物种,哪怕出现点风吹浪打,依然稳得一批。

所以,很多人才会脑子一热,觉得央企这条道就是上岸了,进了门就是金刚护体,铁饭碗到手,哪会有啥倒闭风险。

甚至连地方国企,有人也说沾了这个“国”字头,安全系数直线上升,“端碗就能干到老”。

是不是事儿真的这么美好啊?

别急,别急,下面这段历史故事想必年轻人听说的不多。

听过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吗?

光这个名字,就透着厉害。

上一辈人谈起他,语气绝对是带着敬仰的。

这家伙当年可是中国汽车江湖的群龙之首,管着一汽、二汽、南汽、济南什么的,全国顶级车厂全都在他旗下抱团取暖。

除了工厂,高校也归管,什么吉林工大(人家现在叫吉大)、武汉汽院,统统无条件划拉进来。

李云龙带兵打仗都没这么有气势。

其实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最早追溯到六十年代。

那会儿建起来,后来一度停办,中间波折不断,八十年代又满血复活。

转眼到1990年,直接加冕副部级,不夸张地说一呼百应。

咱要知道,那年代副部级真金白银,而不是现在听起来就像某种编外虚衔。

机关里设十七八个正司局级部门,各路大员集结。

搞计划单列,说白了就是能直接找省里大佬对话,权力大得都不用走寻常路。

看起来前途无量,有种永远不会掉队的错觉。

“亦官亦商”,行政光环闪烁——老一辈人要是提起来,脸上妥妥自带荣光。

但啊,风光背后还真有阴影。

到了九十年代,国家推政企分离改革,先让你脱掉半截官衣,回归“公司”属性。

老领导习惯了带队指点江山,对政策和行政权力那点念想死也放不下。

对市场经济的应变,普遍欠点火候,尤其是公司机制,不肯放权,领导层还对行政口号恋恋不舍。

真让他们像商人那样拼死拼活去搏市场?

不好意思,腿肚子软了点。

转型后,虽然看上去名头没降,副部级还在,但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渐把这位曾经的老大哥推到风口浪尖。

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有驾

汽车行业这些年变天翻地覆,最凶猛的时候中国一汽、东风等后起之秀都把这个“老大”甩出十八条街,连招呼都不打个。

这还不算啥,真正的雷从天而降,是因为贷款担保和投资失利,导致账上烂摊子越堆越多,那负债真不是一般的沉重。

十二亿欠债,听着现在可能觉得咋也不算天文数字,但90年代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真要换算购买力,说1200亿也不过分。

那时候大街小巷还流行着“万元户”的传说,12个亿砸下去,不知道多少人望成分色变。

持续经营亏损叠加雪上加霜,企业负担死沉死沉,最后连喘气都费劲,到2002年连国务院都再撑不住,贴上“解体、重组”的标签。

2004年正式摘掉门牌,甩了个壳,07年清算完资产,最后灰飞烟灭——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彻底消失。

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有驾

结局是不是有点莫名心酸?

辉煌了十几二十年,说倒就倒。

多少人梦想踩进的“铁饭碗”,精准精确地在历史洪流里碎成一地鸡毛。

那些年没来得及安置好的一线老员工,拖家带口的,谁还会在乎你的曾经?

你以为这只是个个案吗?

呵,还有更刺激的。

来瞅瞅曾经的湖北省属一哥——三环集团有限公司。

别看名字土了点,人家巅峰时期资产三百多亿,营业收入一年能进四五百亿,净利润几十亿。

知名度,地位,都是湖北国资委的头把交椅。

在省城吃饭的国企职工要是说自己是三环的,保不齐亲戚邻居都要高看一眼。

但你猜最后咋样?

2018年,这家省属巨头臭名远扬地“卖身”给了私企——武汉金凰。

过程还格外魔幻:新老板贾志宏靠几吨假黄金骗银行贷出70个亿,然后直接把三环集团收入囊中,一夜之间国企转民企,这剧情要拍电视剧都嫌太夸张。

三环本来属于全体湖北人民,眨眼功夫变成私有产业;公司新东家挥着“减员增效”大旗,大批原有员工瞬间变成“断崖”下岗族。

铁饭碗没了,连“饭”都没剩下一粒,这不是心酸,是某种命运的嘲弄。

看到没?无论央企还是地方国企,江山也不是铁板一块。

大家一直以为靠体量、靠背景、靠资源那是百毒不侵,其实一旦与市场规则、资金链、企业治理模式脱节,分分钟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消亡,三环集团的私有化,都是血淋淋的证据。不管你手里捏着多大的牌,躺平混日子早晚要翻车。

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有驾

铁饭碗说到底,终究是一种幻觉罢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人人都爱铁饭碗,说到央企铁饭碗的时候,总是充满敬畏和羡慕?

其实大家想的无非就是稳定、保障、福利厚,感觉能抗各种风浪。

但只要活在市场这片海里,即使背有大树,也总得做好最坏的准备。

这年头,连银行、保险、航运这种以往视作最不可能垮掉的行业,都多少传出过动荡消息。

更别提那些和市场贴着脸、甚至天天被政策变化调控的国企央企了。

当然,一说央企会倒,还是有人持怀疑态度。

看啊,数据上的确没有一家主动宣布破产(基本都是并入、整合),但这种“表面没事,实则殒命”的案例屡见不鲜。

还有多少下属企业、分公司悄悄退出、关门、卖壳,普通人未必能感受到。

这里其实还藏着更深一层的逻辑。

任何企业,只要管理跟不上、战略不清晰、财务出大窟窿,外部再怎么托举,内部也能烂掉。

体制优越是一回事,时代大潮下,每个人都可能是洪流中的一片叶子。

坐着“铁饭碗”但想着能不能一直端下去,这事谁也不可能打包票,哪怕你坐在国务院大厅里扳着手指头拍胸脯保证也不行。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三环集团的下场已经用实践给大家上了最残酷的一课。

说白了,偶尔会有“铁饭碗”真的掉地上碎裂的声音。

咱们总记得闪耀时刻,却不愿意细想那些曾经荣光但如今连名字都快叫不响的企业结局。

央企会不会倒,汽车总公司消失,三环集团私有化-有驾

市场经济的洪流里,没有谁是绝对的例外;央企的光环可以照耀一代人,但“稳如狗”的神话,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现实的考验。

聊到这,不得不自嘲一句,人类对于“稳”有种天生执念。

可惜,铁饭碗也会生锈,巨无霸也有轰然倒地的时候。

每一个吃过“铁饭”的员工都该明白一句话:世上从没有完完全全的安全感,能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本事、适应力,还有那点直面风险的勇气。

你怎么看?

如果让你选,会相信央企工作永远不会垮吗?

还是觉得天上本没不锈钢铁饭碗?

欢迎留言说说心里话——你身边的“铁饭碗”故事都发生过怎样的反转?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