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变身公交车
“那是什么车?”
“那是公交车!”
“怎么那么小?”
“那是公交车的小时候……”
“别开玩笑了。”
公交车在人们印象中总是又大又长,走在城市路上像个“巨无霸”。因为很多城市不让货车进,所以公交车成了最大的车,一般都超过十米,是标准的“大巴”。
但最近,路上开始出现一些“小巴”,比柯斯达中巴或依维柯轻客还小,看起来就像是公交车的“小时候”。
可这些真的就是公交车,而且是正常能用的那种。它们不是为新线路或者特殊用途设计的,只是用来替换掉老掉牙的公交车罢了。
公交小型化趋势
公交车运力需求逐渐减少,小型化是大势所趋。
从“大车”变成“小车”,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有人觉得是退步,但我认为这是进步。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公交仍然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选;但如果有更多方便、舒适的出行方式,人们就不必再为了坐公交而刻意调整自己的时间。
现在,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包括:
- 共享自行车
- 共享电动车
- 共享汽车
- 网约车
不管是公交、地铁还是高铁,这些交通方式都是固定线路、固定时间的。想坐就得按规矩来,人得去适应车。
共享出行的便利性
反过来,共享出行方式是让车来服务人。人们可以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想去哪就去哪,走哪条路也由自己决定,不用被限制,也不用等。
相比公交车,这种方式更自由,或者说更灵活,不容易出错。
体验自然更好一些。
而且,使用成本和公交相比差别也不大。
乡镇公交发展机会
公交车应该更多地关注乡镇市场。
在城市里,出行方式很多,人们不太依赖公交车。但在城郊、乡镇和农村,情况却不同。新的出行方式往往覆盖不到这些地方,原因很多,这里不细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地方的居民出行,还得靠公共交通。
而农村地区的汽车保有量不高,出行方式有限,主要还是靠电动车,比如“老头乐”。这些车虽然存在争议,但很多人选择它,是因为真的没有别的选择。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也是公交公司和地方政府可以抓住的机会。
比如,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高性价比的乡村旅游,重点是实用、实惠,而不是靠“生态”“环保”等概念来提高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交通便利促进旅游发展
我们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但大家去不了,那这些资源就浪费了。
比如几个朋友想去山里一家特别有名的餐馆吃饭喝酒。开车的话,一个人就不能喝酒;不开车又不行,因为那边没公交,或者公交很少,一天只有一两趟,时间也不对。结果大家只能不去。
但如果公交线路多了,大家就愿意坐车去。虽然初期公交公司可能亏钱,但长远来看,如果能带动当地消费,地方和公交公司其实可以一起赚钱。这样不仅让游客更方便,也能让农村发展起来,还能减少“老头乐”这类不合规车辆的问题。
所以,关键是要先让交通方便,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来玩、来吃、来住。
公交运营新模式
人们对公交车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公交公司也只能不断缩减运力,车辆越来越小是大势所趋。这种变化反而说明公交公司和地方政府更务实了。
接下来,可以尝试用“迷你公交车”来打造“个性化的公交”和定制线路。
我还有一个想法:或许可以推动公交车的“网约化”。就像打网约车一样,让“迷你公交车”也能短时租赁,通过线上平台,逐步开放给学校、工厂、景区,甚至农村和普通个人使用。
公交的运营方式,不能再一成不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