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汽车召回事件的讨论在网络上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很多人看到小米宣布召回部分SU7汽车,第一反应都是竖起大拇指,觉得这是一家有担当的企业,敢于直面问题,主动为消费者解决隐患,这样的行为值得称赞。
一时间,“良心车企”、“负责任”的标签纷纷贴了上来。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汽车领域的评论人指出,小米这次召回的态度,在整个行业里其实并不算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这就让广大网友感到非常困惑了,召回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发现了问题并且愿意去解决,这本身就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为什么还会受到批评呢?
这里面的门道,究竟是什么?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召回”这个行为本身,而是要深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一套产品召回管理体系,因为答案就藏在一串看似复杂的官方编号里。
原来,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产品安全,我们国家从今年开始,建立了一套更加规范和透明的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系统。
现在,任何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无论是汽车、家电还是儿童玩具,一旦需要召回,都必须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备案,然后会获得一个专属的召回编号。
这个编号就像是这次召回事件的“官方档案号”,它用一串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记录了这次召回的关键信息,其中就包括了最能体现企业态度的“召回性质”。
小米汽车这次召回,就获得了两个编号,分别是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我们只要学会解读这串代码,就能明白争议的根源所在。
让我们以S2025M0149I为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看懂它的含义。
首先,开头的字母是“S”,这个“S”是英文“Safety”(安全)的缩写,代表这次召回涉及到的是安全缺陷。
这意味着产品存在的问题可能会直接威胁到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属于比较严重的级别。
与它对应的还有一个字母“E”,代表“Environmental”(环保),指的是产品缺陷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某些车辆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有问题,导致有害气体泄漏。
所以,一看到“S”开头,我们就知道,这事关重大,不是小问题。
紧跟在“S”后面的是数字“2025”,这个很简单,就是召回备案的年份。
再后面的字母“M”,代表的是产品类别,也就是“Motor vehicle”(汽车)。
可能有人会好奇,汽车的英文词汇那么多,为什么不用大家更熟悉的Car(C)或者Vehicle(V)呢?
这是因为在国家标准的产品分类代码里,这些字母已经被分配给了其他商品类别,所以轮到汽车时,就使用了“M”作为代号。
接下来的四位数字“0149”,是备案的批次序号。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个序号是当年所有产品召回的总排序,并不单单指汽车。
也就是说,在第0149批的小米汽车之后,第0150批可能还是小米汽车,但第0151批可能就是某品牌的电风扇了。
以上这些信息都属于基础档案,真正揭示召回背后故事的,是这串编号的最后一个字母。
这个结尾的字母,直接定义了召回的性质,也是区分企业态度的关键所在。
目前,这个位置主要会出现三种字母:V、I、O。
第一种是“V”,它代表“Voluntary”,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动召回”。
这种情况是,汽车厂家通过自己的内部检测、质量监控或者是收到的少数用户反馈,率先发现了产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在国家监管部门介入调查之前,企业就自己站出来,向主管部门报告问题,并主动发起召回程序。
这种行为,好比是一个人自己意识到犯了错,不等别人发现和指责,就主动去承认并承担责任。
这无疑是所有召回类型中态度最积极、最值得肯定的一种。
第二种是“I”,它代表“Investigation”,意思是“调查后召回”。
这就和“V”有本质区别了。
它表明,很可能是因为该产品的问题已经引发了一定数量的用户投诉,或者造成了一些实际的故障案例,从而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注意。
监管部门随即启动了调查程序,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掌握了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该产品确实存在设计或制造上的缺陷。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监管部门的调查压力和已经摆在桌面上的证据,企业才提交了召回申请。
这就好比,一个人犯了错,自己一直捂着不说,直到执法人员找上门,出示了各种证据,他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问题。
虽然最终也是解决了问题,但其主动性和诚意,显然与前者无法相提并论。
第三种是“O”,代表“Ordered”,即“指令性召回”或“强制召回”。
这是性质最严重的一种。
它指的是,监管部门已经通过调查掌握了产品存在严重缺陷的铁证,但企业方却出于种种原因,拒不承认问题,甚至百般抵赖,坚决不肯实施召回。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公众安全,监管部门就会依法发布强制召回令。
这相当于是在罪犯证据确凿却依然顽抗到底的情况下,由司法机关直接下达判决。
如果一家企业收到了以“O”结尾的召回令,那它在市场上的声誉和信誉基本上就毁于一旦了。
幸运的是,由于这种行为对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汽车企业走到这一步的案例。
了解了这三种分类之后,我们再回头看小米汽车的召回编号,结尾字母是“I”。
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小米的这次召回,属于“调查后召回”。
既然没有最差的“O”出现,那么“I”实际上就构成了当前市场实践中,企业在召回态度上的最低标准线。
为了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根据公开信息,从2025年1月1日到9月22日,国内汽车市场共发起了42次召回。
在这42次召回中,有多达35次的召回编号是以“V”结尾的,占比超过了83%。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车企在面对产品缺陷时,都选择了主动向社会和监管部门坦诚问题。
而以“I”结尾的调查后召回,总共只有7次,小米自己就占了其中的两次。
这组数据的对比非常直观,它说明了在行业普遍选择“主动承认”的大环境下,小米的行为属于少数派。
所以,当有人质疑为什么只批评小米,而不提同期也有召回的斯巴鲁、丰田等品牌时,答案就在这里:因为其他车企的召回编号结尾是“V”,他们是主动的。
因此,关于小米召回的争议,核心并不在于“召回”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触发机制。
召回,永远是弥补过失、保障消费者安全的正确举动。
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利知道,这次召回是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后主动发起的,还是在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才被动进行的。
前者体现了企业对产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高度敬畏与责任心,而后者,虽然也履行了法定义务,但在态度上,难免会让人觉得不够坦诚和积极。
公众的赞誉,应该给予那些真正将安全放在首位、勇于自我揭短的企业,而不是将所有召回行为都笼统地归为“有良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