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买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十有八九都绕不开充电。
一想到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前头排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不少纯电车主心里就直打鼓,而还没买车的人,更是把这当成了劝退自己的头号理由。
不过,现在情况可能要变天了。
一场关于充电速度的技术大比拼,正在国内各大车企之间悄悄上演,甚至有说法认为,一旦充电跟加油一样快了,那些能加油也能充电的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车,好日子可能就要到头了。
这事儿到底是真的吗?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背后的道道给捋清楚。
这一切的讨论,都源于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词——“充电倍率”,也就是常说的“C”。
这个“C”到底是个啥?
其实说白了,它就是个衡量电池充电速度的单位。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把电池想象成一个空水池,1C充电,就意味着要花1个小时才能把这个水池完全灌满。
那要是2C呢?
时间就缩短一半,30分钟灌满。
以此类推,现在大家热议的5C快充,理论上就是把充电时间压缩到了12分钟左右。
12分钟是什么概念?
基本上就是咱们去趟服务区的洗手间,顺便买瓶水、吃根烤肠的功夫,车子的续航就又能跑个三四百公里了。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纯电动车最大的那个短板,好像一下子就被补上了?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
就在很多人还觉得电动车充电得半小时、一小时起步的时候,国内的一些车企已经把这场充电速度竞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理想汽车推出的那款外形很特别的理想MEGA,就直接把5C超快充当成了一大卖点。
他们用的是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电池,配合自己建的超级充电桩,官方宣传最快只要12分钟,就能充进去500公리의续航电量。
这速度,几乎颠覆了我们对充电的传统认知。
同样在这条快车道上飞奔的,还有小鹏汽车。
它旗下的G9和G6车型,一直都被很多用户夸奖充电快,在一些第三方的实际测试里,充电功率能轻松突破400千瓦,仪表盘上续航里程往上涨的速度,肉眼都能看得到。
还有像极氪007这样的新车,也都是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的,目的就一个:让充电变得更快、更方便。
说到这,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过去我们开电动车,心里总有点不踏实,生怕开到半路没电了,找充电桩又费劲,这就是所谓的“续航焦虑”。
而现在,中国品牌正在用实打实的技术,一点点地把这个焦虑给化解掉。
想当年,我们之所以觉得燃油车方便,不就是图加油站里那三五分钟的快捷吗?
如今,当充电时间已经能够追上加油时间,纯电动车本身固有的那些优势,比如开起来更安静平顺、日常用电比用油便宜得多、智能化程度高等,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
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充电技术革命,可以说是在向所有人证明,那个需要我们为充电而牺牲时间和便利性的时代,正在慢慢成为历史。
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来了:既然纯电动车最要命的短板被补齐了,那些曾经被很多人看作是“从油车到电车完美过渡”的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不是真的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了呢?
咱们先来聊聊增程式汽车。
这种车的工作原理,很多人喜欢通俗地叫它“背着一个发电机跑的电动车”。
它的发动机并不直接开车轮,唯一的工作就是烧油发电,然后用发出来的电去驱动车子,或者给电池充电。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在城里上下班,可以只用电,体验和纯电车一样,安静又省钱;真要跑长途出远门了,没地方充电也不怕,加油就行,彻底告别续航焦虑。
听起来是不是两全其美?
但它的一个争议点也恰恰在这里。
你想想,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要先经过发动机和发电机变成电能,然后再通过电动机变成驱动力,这个过程转了好几道手,能量肯定会有损失。
特别是在跑高速的时候,本来是发动机效率最高的区间,它却非要多此一举地先发电再驱动,效率自然就比不上那些发动机能直接驱动车轮的混动车或者燃油车了。
有分析说,这个能量转换的损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高达百分之二十,等于说你加一百块钱的油,有二十块钱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白白浪费掉了。
再看看插电式混动车。
这种车的结构就更复杂一些,它既有发动机,也有电动机,而且两个都能直接驱动车轮。
像现在市面上卖得特别火的比亚迪DM-i技术,就是通过一套非常智能的系统,来决定在什么路况下用油、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油电一起上,目标就是让发动机和电机都工作在自己最舒服、最高效的状态,从而实现非常低的油耗。
可以说,从技术角度看,插电混动是目前覆盖工况最全面的方案。
但它的问题也摆在那儿:车里装了两套动力系统,结构复杂了,车身重量和制造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
而且,很多插电混动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其实并不算长,如果你家里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天天把它当油车开,那就等于背着一块沉重的电池在路上跑,不仅不省油,也失去了它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意义。
这么一对比,逻辑就很清晰了。
当纯电动车的充电速度快到和加油差不多,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电池的成本还在不断下降的时候,那么结构更简单、驾驶体验更纯粹、后期保养也更省心的纯电动车,它的吸引力无疑会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增程和插混赖以生存的“可油可电、没有焦虑”这张王牌,威力似乎就被大大削弱了。
但是,我们看问题也不能太绝对。
技术上的领先是一回事,现实中的普及又是另一回事。
理想MEGA的5C充电再厉害,也得有配套的5C超级充电桩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这种顶级的充电设施,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以及一些主要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对于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乡镇农村地区的用户来说,找到一个能用的充电桩可能都不容易,更别提这种超快充了。
还有很多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根本没有条件安装自己的私人充电桩。
在这些情况下,充电依然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这时候,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它们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安全感”和“选择权”。
我有条件充电的时候,就用电,享受低成本和安静的驾驶;万一没地方充电,或者临时要跑个长途,我车里还有油箱,随时可以去加油站,心里一点也不慌。
这种“有退路”的选择,对于大量第一次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的家庭用户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我们看看市场销量就知道了,理想汽车的增程式车型为什么能卖得那么好,比亚迪的DM-i系列为什么能占据混动市场的半壁江山,这都说明,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钱,为这种能够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过渡方案”投票。
因此,与其说纯电快充的普及会让增程和插混车“活不下去”,不如说,这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竞争也更加激烈的阶段。
一方是“纯电派”,在技术上高歌猛进,目标是彻底消除补能焦虑,最终全面取代燃油车。
另一方是“混动派”,则紧紧抓住了当前充电设施还不完善、消费者心态还有顾虑的现实痛点,用“可油可电”的灵活性来赢得市场。
这场竞赛,短期内看不到谁能彻底压倒谁,它更像是一场在不同赛道上同时进行的比赛。
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激烈的竞争恰恰是最大的好事。
因为只有企业之间争得越厉害,技术进步才会越快,产品价格才会越有竞争力,我们最终才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适合自己的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