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

穿过N3展馆拥挤的人流,空气里混杂着橡胶和新塑料的气味,耳边除了摩托引擎的低鸣,还有厂商们慷慨激昂的演讲。突然,人群自发地聚拢在一家名为“大有时空”的展台前——一块6.25寸的高清IPS屏静静躺在最新款两轮车仪表上,屏幕上的导航线条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清晰而锐利。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刚才还和无人驾驶汽车打交道的一帮技术宅,眼下正用他们在四轮上的“黑科技”颠覆着两轮车的认知边界。

说到这里,不妨先抛个问题:假如你平时骑着小电驴上班,被导航骗到一条单行死路、遇到暗藏的坑洼差点翻车,甚至因为雨天突发暴雨措手不及——你会不会也幻想,有一天,两轮车的智能系统能像汽车那样成熟可靠,帮你避开这些麻烦?对,这基本就是大有时空这次高调跨界的商业逻辑基础。

先回顾下整个事件脉络。大有时空,本是一手握着北斗高精定位、另一只紧攥AI感知的智能网联方案大佬。这回他们不是在汽车智能驾驶圈内内卷,而是带着从“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厘米级定位”的技术功底,杀入了还停留在低配智能标配的小两轮圈。不是有句话叫“跨界降维打击”?大有时空的操作,怕是要在两轮界现身说法——把汽车上的技术和经验筛筛再打包,强势拿来填补两轮行业的智能化短板。

这一手会不会有点“杀鸡用牛刀”?貌似是,但也未必。看看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智能两轮”,能做的无非就是个APP连车,定位找车啥的,至多配个类似行车记录仪的功能。“智能”一词说得心虚,归根结底,还是手机和蓝牙搞基础互联。可你要真让它安全预警、云端数据整合、AI环境识别……不好意思,隔壁四轮做到了的,这里一样都没有。

再看看大有时空亮出来的技术。“厘米级定位”,不再怕导航带你画圈圈。毫米级感知呢?意味着行人、障碍物、路况突变,早预警早反应,不怕突然玩漂移。纳秒级授时,我顺便给解读下——大概就是让各个子系统联动不卡顿,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这在多传感器融合、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自动驾驶领域是致命优势。

听起来好像天书?举个简单一点的生活场景:你周末摩旅,出发前查查车机自带的气象服务,看见前方20公里会下雷暴雨;沿路导航全程够精准,能帮助你实时避堵;碰上前方突然降速的车辆,77Ghz毫米波雷达先替你侦测了一把该不该减速。—想想以前两轮车主所能做的,只能随着直觉和运气随时猜路、猜天、猜马路牙子隐藏的陷阱,娱乐性很高,风险也同样刺激。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此次大有时空带来的“全方案”,不光是给用户做智能硬件,还直接和整车厂家配套做“云-端-车”一体化。意思很直白:从制造端就让智能基因渗透每一根骨头,最后让用户、厂商、监管方各自拿到自己那份大数据、可视化和安全兜底。顺带说一句,他们家的数据运维平台,连政府监管都能分出好几份权限,能不能顺带帮交警叔叔偷个懒、少贴几张违章单,未来或许真值得期待。

说到产品端,这场发布倒挺像新手机发售会——T1、T2是进阶玩家专用,主打高性能和丰富生态兼容。更高阶的摄像头配备,4G/5G/WIFI全兼容,谁还用手机听歌,直接呼唤车机联手语音助手一条龙服务。行车记录、前后录像、行程回放……光看配置表都觉得车机已经快把手机功能全包圆儿了。

对喜欢赛道、极限驾驶的骨灰玩家来说,S1更像是为极客打造的大玩具。加速计时、段速对比、倾角监测……用日常话说就是,哪怕赛道路狂魔也能把每一次“压弯”“炸街”搞得像赛车比赛一样科学,高效装逼。只要不追求特技掉地摔车,大数据分析说不定还能帮你命长俩月。

至于E1,倒是单纯而简单。界面简洁、操作无脑,想智能化但不想重度折腾的两轮用户,最适合这类主打“轻量级智驾”的产品,连日常小白也能一改装就上手,无须费脑筋。这种“傻瓜式”智能,未来多半才是消费主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在上下班途中研究AI的识别算法。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理性来说,大有时空的这番“降维打击”如果只论技术含量,确实给两轮行业上了一门补课班。可产业的真实落地,一方面取决于车企和终端用户对“智能化”溢价的认可度——不少两轮用户的消费观念还普遍偏功能主义、性价比导向,端着一叠黑科技能不能真的卖出高价,还得看市场教育的进度条;再比如,如何在智能化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系统故障带来的安全死角,也是后续产品堆料竞争外,企业持续进化的命门。

当然,作为一个倚靠冷静和证据习惯思考问题的行业观察者,我也不能假装相信技术就是万能钥匙。车机再智能,还是需要用户主动思考与负责,安全感不是用创新就能一键买来的。至于智能两轮的下一个进化节点,指不定哪天又会出现新的“黑马”。

不过,大有时空这一次,的确让人有理由期待。能否普及到大街小巷,还要观察技术和市场的“磨合期”有多长。智能又不智能,骑士最清楚。新纪元的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后面的顺子,是高潮还是反转——你觉得,骑两轮求稳的人,愿意为智能买单吗?

智能两轮亮相,厘米级定位升级,骑行体验有新变化-有驾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