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咱们每天打车,都是在买一份城市的隐形基建。但很少有人关心,平台抽成到底有多复杂,也许你觉得27%,其实压根不到一半。昨天一朋友又在吐槽:平台怎么抽那么多,司机都快亏死。说得没错,平常我也经常想,光看那数字,根本看不出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
那天我上车,司机师傅正皱着眉头抱怨:这单平台抽成又涨了,雨天补贴也少了点。我当时心里就琢磨:这补贴到底算不算成本?各平台宣称的最高抽成都是在27%以内(这估算有点儿爆料成分,实际可能更低),但实际上平均竟只有14%—这个差,咋区别呢?我估算过,样本少,听说的也只是部分司机,或许只有15%的司机抽成超过20%(体感,数据不一定很准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张截图——某平台的订单明细,雨天补贴和高峰站补贴占了很大比重。这让我觉得,抽成只是个表象。其实平台花费在安全、定位、养车、人工客服上的运营成本,远比想象中高。比喻?就像修车厂,买零件的成本只是其中一块,还得租厂房、请工人,花得比表面还多。反正我觉得,要想看出利润,得把这些都算进去。
但问题在这里:是不是司机其实赚得挺少?我觉得不能光盯着抽成,还得关注订单量。去年广州那会儿,从牌照数看来,增速快得吓人,但订单没跟上,司机收入反而下降了。你问:这和抽成关系大吗?关系挺大的。多车少单,司机收入就跟着缩水。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总觉得,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平台赚的利润其实很有限。你想啊,滴滴这十年亏了超千亿(这我估算的,官方数据估算偏保守),利润率只有0.6%。曹操出行也是,刚刚公布亏损,还在低谷。平台的赢在于规模扩张拉客户粘性,要么补贴、要么让司机拼命赚,否则怎么留住这帮拼命在路上跑的司机?
我曾经问过一个朋友——修理工,他说:都是跑了快十年的老司机,每天忙着抢订单,还得防低价战。那一瞬间,我就想,平台给的补贴就像是你买房时附赠的家具,低点没关系,关键是能落地、能用。再者,无论平台怎么说,技术、后端支撑这些看不见的成本都在涨。
也有人问:为什么订单那么难抢?还不是因为车太多。这是个有趣的点——车多了,竞争也激烈。去年广州,车牌数增加了30%,订单反而只有少许增长,司机的收入就缩水。而且,接单的主动权还掌握在平台手里。你随时都可能被劝退——订单不够,他可能会限流。
我还记得有位司机说:只要我有单,就算抽20%,我还能赚点。而车没订单,就算零星赚零花,也白搭。这句话让我觉得,订单比抽成更重要。你看,司机的收入压根不是单纯的抽成值。多一单、多出车,才是他们真正的生计。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平台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提订单量上?难道,是因为赚多赚少,只要把抽成搞得合理,就能持续维系?可实际上,很多平台在扩张队伍时,宁愿亏钱,也不愿放宽条件。你觉得,这背后是不是有某种垄断的心思?还是说,他们只是无奈的生存策略?
还有个我没细想过的点:是不是,有些司机其实也不是真的想赚大钱,而是找个稳定活儿——毕竟,蓝领中的这份工作,拿收入还挺优越。月入七千多,满意度还挺高,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数人把车当成救命稻草。这份坚守背后,是对未来的不确定。
说到这,我想起一位司机师傅的话:出门我就想,能多跑点单,少点呱噪,税后收入算算,心里也踏实。(这句我估算,心算大概百公里成本在2元左右,含油费、维护、保险,估算偏粗。)这也是一个被行业忽略的角度——司机不是吸血鬼,他们只想多挣点劳务费,愿意靠补贴和订单拼命,但一直处在边缘。
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太偏激,把焦点都集中在那27%上?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千万个家庭、千万个夜归的身影。有的司机为了多赚点夜班费,深夜也坚持跑。你是否觉得,多点理解,会不会让这个行业更温暖一些?
我还有一个奇怪的猜测,不知道是不是太理想:说不定,有些平台实际上在谋划怎样更有效地引导司机接单,不是只靠补贴,而是通过算法精细调控。这样一来,补贴其实变成了调节括号里的隐形手段。
到这里,我真想问一句:我们是否可以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不是只盯着那抽成数字,又或者质问盈利哪去。还记得那位司机,嘴角带笑说:车子还在,收入还过得去,路上的风景,也算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不是,有时候,小地方的细节,更能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真实生活。
净化空气的机会,是否也在每个司机的车里?他们用汗水和补贴,支撑着城市的一切。或许,下次打车时,能多一些耐心和理解,给他们一点空间,也许,城市的温度会更高一些。你说,未来的出行,还能有什么奇迹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