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抢了个寂寞! 中国12小时破局,欧洲车企排队签“人民币合同”
谁能想到,一场持续不到三周的芯片争夺战,竟然让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彻底洗牌。 荷兰政府拿着1952年的老法案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以为抓住了欧洲车企的命脉,结果中国只用12小时就破解了技术封锁。 现在,大众、宝马、奔驰的采购经理们正排队签署一份特殊的合同芯片供应恢复,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这场闹剧始于2025年9月30日。 荷兰经济部长突然宣布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安世半导体资产,强制转移99%股权,还罢免了中国籍CEO。 他们搬出的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泄”,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完全是在配合美国前一天刚发布的半导体新规。
荷兰人可能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毕竟安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芯片供应商之一,每年出货500亿颗芯片。 大众的高尔夫、宝马的电动车、奔驰的豪华车型,哪一样都离不开安世的芯片。 一辆现代汽车需要上千颗芯片,缺一颗都没法下线。
荷兰政府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芯片这玩意儿,光有设计图纸没用,得能造出来、封装好、测试合格才能装到车上。 安世半导体的晶圆制造在欧洲,70%的封测产能都在中国东莞。 荷兰抢走的总部就像个没有钥匙的宝箱,看着值钱,实际上打不开。
安世中国的反应快得让人咋舌。 荷兰那边刚宣布接管,中国工程师12小时内就破解了总部发来的技术封锁。 紧接着,安世中国给所有欧洲车企发了通知:旧合同全部作废,想继续拿芯片,就得按新规矩来。
新规矩其实就三条,条条戳中要害。 第一,只认安世中国的公章,荷兰总部签的合同统统不作数。 第二,结算只能用人民币,美元欧元都不好使。 第三,供货顺序要看中国市场的需求,欧洲车企得排队等候。
这下欧洲车企可傻眼了。 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高尔夫生产线已经停产,宝马的芯片库存只够撑一周,奔驰的订单积压了上万辆。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测算,每停工一天,整个行业就要损失近10亿欧元。
最先低头的是大众集团。 他们的采购总监直接飞往中国,签下了第一份人民币结算的芯片采购合同。 紧接着,宝马、奔驰、标致雪铁龙也纷纷跟进。 有内部消息说,为了争取优先供货权,某德国豪华品牌甚至愿意支付30%的预付款。
现在安世中国要求人民币结算,欧洲车企只能乖乖去银行换汇。 法兰克福一家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员透露,那几天人民币兑欧元的交易量暴增了三倍。
这场争端还暴露了全球芯片产业链的一个秘密:欧美企业当年为了追求高利润,把芯片封测这种“脏活累活”都转移到了亚洲。 现在中国掌握了全球近七成的封测产能,反而成了制胜关键。 安世在东莞的封测基地每天能处理上亿颗芯片,上海临港的12英寸新产线还在不断扩产。
荷兰政府现在骑虎难下。 他们接手的安世总部成了空架子,没有中国工厂的配合,那些专利技术根本无法变现。 有荷兰议员开始质疑这次行动的成本效益,毕竟政府为接管行动投入了数亿欧元的公共资金。
欧洲车企的态度更是直接。 这些天,安世中国办公室的接待区坐满了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厂商代表,而荷兰总部的电话却鲜有响起。 一位大众的采购经理直言:“我们只关心芯片能不能按时到货,至于芯片是从荷兰还是中国发货,根本不重要。 ”
这场持续19天的芯片风波,让人民币首次在高端制造领域成为硬通货。 根据中国银行的数据,仅10月份前两周,通过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处理的芯片贸易结算就超过200亿元。 欧洲车企们一边签着人民币合同,一边忙着在中国设立人民币资金池。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争端中最沉默的居然是美国芯片厂商。 德州仪器、英飞凌等公司都保持了低调,毕竟他们在中国的封测工厂也承担着重要产能。 有分析认为,这些公司担心类似的制裁会反噬自身,毕竟中国市场的营收占他们总收入的30%以上。
安世中国的三条新规正在产生连锁反应。 有消息称,一些中国新能源电池企业也在考虑推行人民币结算,而欧洲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开始调整他们的外汇储备结构。 一位柏林的经济学家评论说,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规则变化,而是全球贸易结算体系变革的开始。
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的高尔夫生产线已经重新运转。 工人们发现,新到货的芯片包装箱上,供应商地址已经从荷兰奈梅亨变成了中国东莞。 而财务部门则多了一项新工作:每月定期将欧元换成人民币,用于支付芯片货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