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带着车钥匙出门,突然觉得最近的新电动小钢炮们都挺像街角咖啡店,个个长得差不多,但味道怎么就差那么点意思?我边走边试着想,零跑Lafa5这波实车曝光,怎么看怎么像大众高尔夫的视感就像不经意中踩了这片糖。实际上我对它的尺寸有个估算:4430×1880×1520(估算/样本少),轴距2735,从一般的感受上,跟我家附近经常堵车的那台老款斯柯达挺像。记得那个修理工大叔说,弄这样长的车子,油耗不好控制吧?我心里暗暗说,也许吧,这倒是个坑——不过我还没细想过,电动车的油耗其实就是电费的事儿。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次曝光的实车有不少运动元素。那天我跟朋友聊天,他说:你发现没?运动风格都快成‘标配’了,不然怎么吸引年轻人?但我一边盯着照片一边想,这款车的前脸确实有点像大众ID.3,那个AGS主动格栅乍一看还挺科技感,但实际上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浅显的运动化套路?我觉得厂商做运动造型,好像也跟供应链的拼拼凑凑有关系吧。运动元素如果用得太洋气,其实成本会直接体现在内饰或零件选择上。像那个破风前唇扯得挺大,但用料一看就是成本控制。这不禁让我想到,研发时是不是也会想方设法在成本和颜值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运动版车顶行李架是铝合金还是塑料?我还没细看——(这段先按下不表)猜测塑料可能性大,成本要低一点。而且,你问我实操差别的话,比如无边框车门,那风噪控制会更难,不光是造型的问题,也影响静谧感。就拿19英寸运动轮毂来说吧,真不能只看样子,还得琢磨轮胎的配色和材质——有没有跟车身颜色搭配得适可而止的?这都关乎视觉体验。
这里,我得更正一下自己之前说的运动感很强这个说法。运动元素用得多了,可能会让人觉得太鹊巢鸠占。我看到价格预测大概在10万元左右,零跑一贯的高性价比,实际上我觉得不少国内品牌都在这个区间里拼命了。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都是我觉得挺好用,但确实缺乏特别有个性的地方。这个市场差异化很难,尤其是普通消费者第一眼最在乎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用着舒服。你说在欧洲,这是不是也是个差异化策略——凭借价格、颜值/运动感和品牌印象去争夺市场份额?
说到这,我又想起那个销售在聊天时随口说:今年这种小钢炮特受欢迎。我心里暗笑,年轻人真喜欢有劲的车,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驾驶的快感。实际上我自己也知道,电动车的快感很多时候用软件调校和控制系统堆出来的。就驾驶辅助、底盘调校,这都能让车开得有趣或平缓。可我真心觉得,供应链那块,材料的选择真的关系不大,其实更像是包装的事儿,还得看厂商花了多少心思把调校和软件做得顺畅。
倒不是因为我不要运动感,但用料、做工那点让我总有点嫌麻烦,要我还真不如多花点心思去优化百公里成本——大概0.2元/公里(心算:电价0.6元/度,续航400公里的话,得多充几次)。用它来折算,日常出行用车成本其实挺实在的,没那么多噱头。配置高、驾驶体验好,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像我亲戚的单位里,有个小公司经理说:买车还是看性价比。这话真有点老套,但也入骨。
提到配置,想到那次开车去郊外,朋友问:这车长得这么像大众,是不是就是照搬?我说,也许吧——(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觉得,像这种模仿并不少见。比如说,灯光设计、轮毂造型,要么自己创新得太悶,要么就借鉴别人的经典,怎么都像借景抄笔记。不清楚,像国产品牌疯狂模仿合资车型,是不是也是种无奈策略?毕竟,买车的用户大多数还是在看脸和用感。那你觉得,现在这些套路还能玩多久?
说到临场小计算我又想得挺多。假设这车续航能达到350公里,平均每百公里电耗14度电(估算/样本少),一千公里的话,电费约需84元。加上厂家标称的电池回收还是个未知数,不知道能坚持几年不出事。想起朋友对我说:最怕的,是用到一半电池出问题,直接换的那个心痛。这个也不算新鲜,但心里会想,电池怎么买、怎么修、这些细节能否像手机一样普通点?其实我还没认真想过。
经销商那边的销售说:这车是真的够运动,价格合理,挺适合年轻人。我心里暗笑,又问:那它的后续维护成本和稳定性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知道,车一普及,后续的服务和供应链问题变得尤为关键。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总是喜欢找茬,但其实每次看到这些新车,都是在猜测它后面到底藏了多少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还是设计思路里,我总感觉,要真正做好一款车,光外观和配置还远远不够。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可能看热闹不嫌事多,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用车的细节。你发现没有,很多人买车都在意那个用得顺手的一瞬间,小细节决定成败。没错,就是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啥,比如说车门感觉、悬挂细腻度,或者灯光点亮的角度——这才是真正用心的所在。或者,那个看似不起眼的按钮,按起来顺手,说白了,也是考验车厂的工艺。
还真觉得,有时候我们对新车的期待,就像是对新鲜食材的渴望,用得顺手才是真硬道理。至于这款Lafa5,它长得漂亮,运动范儿也吸引人,但到底能不能藏得住期待和实际体验上的差别,谁也说不清楚。你怎么看?还是说,下一次,我得带着测评手册去试车,才能真正给自己划个重点——开出去的那一瞬间,是不是特别在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