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摸到方向盘,转头一看,仪表盘的字像是用拼音拼出来的。这个细节一开始让我觉得奇怪,直到我注意到屏幕上那几个微妙的动画,才意识到这是智能交互进化的一个点。蔚来一向喜欢用情感体验说事,似乎真不差。这次联手莫文蔚,不光是花个明星露脸那么简单,更像在试水怎么用文艺滋养纯粹的科技。
我记得以前跟一修理工聊天,他说:车子最后还是一堆电子拼凑的玩意儿,要想让人爱车,除了靠参数,得靠感情。他这么说我一开始还觉得无稽,但细想其实挺对的。动不动就炫个百公里加速0.1秒的数据,那也不过是在整场广告秀里 加点技术看得见的招牌。而那些触动心情的小细节,却真的能留个影子在你心里。
你会觉得,真正触到用户的,难不成是那句开着车唱着歌的情调吗?估算,一次车载音乐的体验里,80%的用户会被那首老歌勾起过去的记忆,剩下的20%(样本少,体感)可能就觉得还可以,但大多还是感受那种被照顾到的情感。这种软实力,恐怕比最牛的技术参数还要管用吧。
说到这个,你有没有玩过车机换歌那一套?我试过,一直调不过来,结果最后还是给自己按个随机播放。实际上,很多时候车内那一两句话、一首歌、一个互动,最能拉近距离。蔚来这次挑战,不就是试图用这些日常的小情绪做突破口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是莫文蔚在舞台上的背影,灯光打得微微发亮。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她的那种面向未知的探索——不是那种奔着名气去的,而真的是一直在突破自己。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她的艺术风格,和蔚来追求的高端创新到底有没有共鸣?也许这点上,存在不确定的空间。
对比一下,像特斯拉那种技术狂人路线,果断用硬核科技说话;而蔚来想走温暖+科技的路子,或许更合适找个有温度的艺人。这让我思考:一辆车的情感价值,是不是也可以和个性表达挂钩?好像可以,但问题是,怎么能让所有人都觉得陪伴感是真的?我记得一位朋友开了几个月的ES8,也反映说:有时候,车很智能,但就是缺点‘温度’。
我很佩服蔚来自带的用户社区,那种自发提议不断,从我们想要一个文艺盛宴到李斌挂嘴上的听到社区声音,整个逻辑其实挺能打动人心。重点是——他们不是那种单向灌输的品牌,而是真正让用户成为参与者——这是一个人-车-生活的生态圈。你觉得,这是不是未来车企的必走路线?还是说,只是短期的热点炒作?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有个疑问:像莫文蔚这种,能不能算深入的用户代言?毕竟,她给人的感觉不像某些明星那么外在用力,更像是陪伴一段时间的老朋友。你会不会觉得,换个角度看,蔚来可能在用这种明星+故事的方式,偷偷打磨自己温润如玉的品牌调性?或者说,真正的长久还得靠产品——这点我还在琢磨。
你有没有试想一个场景:现场那些成员,碰一下点歌的环节,可以变成实时互动的投票。那是不是就变成一种你情我愿的共创?像你喜欢的那首歌,能不能直接推动设计师在下一代车里加个特别的彩蛋或个性灯光的设置?哎,我发现自己越说越跑题了,问题就是——我真的相信,文艺能帮车厂赢得未来吗?或者说,更多是给自己娱乐的虚体感多一些?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蔚来这样的人文气息,除了和用户情感连接,还能带来什么?我估算,可能一台车的成本(打个比方)大概在:制造成本合理,原材料加上智能芯片,粗略心算大约2-3万元(样本有限,估算吧),加上品牌溢价,嗯,或许最终售价在4-6万的情感投资吧。但你觉得,这个投资,值不值?我自己感觉,花点心思在用户心里种感情的种子,比单纯堆硬件参数靠谱多了。
我有个直白的疑问:像蔚来、除了创新,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像他们一样,把车变成生活的延伸。那你会不会也觉得,这次莫文蔚出山,实际上是某种生活方式标签的升级?毕竟,车已经不只是一张移动硬件卡片,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连接会不会快成一种隐性资产?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也要警惕,不能掉入文艺虚伪套路那条坑。毕竟,车企做的内容联动,有时候就是摆谱儿。就像你说的:这样的豪车只能观望,其实我也想知道——未来车子还能跟人产生什么更真实的情感交互?
好吧,这场跨界试验还是挺迷人的。用心的设计、用情的沟通,还有那一点点不可预知的惊喜,是不是也能帮汽车品牌,找到一片更有人情味的新天地?
这小小细节——莫文蔚那次演唱会中烟花点亮夜空的瞬间——让我突然想到,最打动人的,不是舞台多华丽,而是那一瞬间,跟你有共鸣的心静下来。
你说,未来会不会有人发明一款能用心感知的车?就像某个科幻小说里那样,坐在里面的你,整个情绪都能反映出来,车子自动调整氛围色彩,甚至会在你低落时,放一首莫文蔚的《他不懂》?(这段不细想,有点天马行空哈)
想想也挺酷的:科技让情感成为一堂课,而不是虚假的营销噱头。你觉得,这样的车,真能实现吗?或者,还只是我们幻想的验尸而已?
反正,我也在期待,就算只是个彩蛋,也能带点温暖到每一台车里——毕竟,好车值得拥有的不只是硬核参数,还有那一点点懂你的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