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究竟是谁家的“212”?
一场关于历史、品牌与责任的罗生门!
“爬坡翻车”的视频,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辆白橙相间的越野车,车身醒目地标注着“212”,在一次爬坡挑战中,竟轰然侧翻,车头被压扁,前挡风玻璃布满裂痕。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无数网友将矛头指向了“北汽212”,随之而来的是对越野车安全性能的质疑,以及对“北汽”品牌质量的担忧。
然而,就在舆论即将一边倒之际,北汽集团迅速发布了一则澄清声明,掷地有声地表示:“与我无关!”
。
声明中明确指出,此次事故中的涉事车型,实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简称“北汽制造”)于2024年推出的车型,与北汽集团及其旗下专注于越野领域的“北京越野”品牌并无任何关联。
更进一步,北汽集团强调,“北汽制造”现已隶属于“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彼此之间早已不存在任何股权或产权上的联系。
这已非北汽集团首次就“北汽制造”的关系进行澄清。
仅仅在去年6月,当“北汽制造”推出全新的212越野车品牌及首款车型时,北汽集团便已对外声明,双方已“分道扬镳”。
声明中,北汽集团无奈地指出,“北汽制造”近年来在其产品、宣传乃至公司名称上,频繁使用“北京”、“北京汽车”、“北汽”等商标字号,并多次提及“井冈山”、“212”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北京汽车工业符号。
北汽集团此举,意在划清界限,表明“北汽制造”是一家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山东青岛的民营企业,与北汽集团已无任何股权和产权上的瓜葛。
历史的纠葛:同源异流的“212”传奇
要理解这场“认亲”风波,我们必须回溯到遥远的1958年。
那时,北京汽车制造厂诞生,孕育了中国首辆自主研发的“井冈山”轿车,以及被誉为“国产越野车老祖宗”的212越野车。
可以说,北汽集团和北汽制造,都源自同一颗种子。
时光荏苒,历经国企改革,股权几经腾挪。
1973年,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
1987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了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继续生产轻型越野车。
到了2001年,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与北京汽车装配厂整合,改制成立了“北汽制造”(BAW),并一度成为北汽集团的子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北汽集团将持有的“北汽制造”全部股权以1.17亿元挂牌转让给了民营企业“北京汽车装配厂”。
2016年,股权变更完成,至此,“北汽制造”彻底脱离北汽集团。
五年后,2020年,随着低速电动车制造商富路集团老板陆付军通过青岛富路实现对“北汽制造”的间接控股,公司总部也从北京迁至青岛。
而到了2023年2月,随着魏桥创业集团取得青岛富路71%的股权,最终成为“北汽制造”的控股股东。
商标之争:历史符号的归属权困局
这场“分家”并未让所有纷争平息。
事实上,“BJ212”、“北汽212”等核心商标的归属权争议,至今仍是悬案。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北汽制造曾对北汽集团申请的“北汽212”、“BJ212”商标提出异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4年11月做出裁定,认为双方商标在功能用途、销售渠道、文字构成、呼叫及外观等方面均构成近似,易使公众混淆,因此不予注册。
此外,从2021年至2024年间,北汽集团三次将北汽制造诉至法庭,涉及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
截至目前,这些官司的最终结果尚未公开。
魏桥创业集团控股“北汽制造”后,后者在2024年推出了全新的212越野车品牌及首款车型T01,并宣称“212以全球唯一一个纯数字命名的汽车品牌全新出发”。
此举,显然是在规避那些充满争议的商标名称。
市场表现的冰冷现实
那么,新款212越野车T01的市场表现如何?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212 T01的销量为1496辆,在SUV市场中排名第140位。
而同属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越野BJ40”,在同期销量则达到了2385辆。
销量上的差距,无声地诉说着品牌认知、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博弈。
笔者之见:历史传承与现实责任的平衡之道
这次“爬坡翻车”事件,说到底,是一场历史传承与现实责任的碰撞。
一个承载了无数国人越野情怀的符号“212”,在复杂的股权变更和商标纠葛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
“212”这个名字,对于许多老一辈车迷来说,是情怀的寄托,是硬派越野的象征。
然而,当它被不同主体使用时,其背后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品牌承诺,也必须随之清晰界定。
北汽集团的紧急声明,是对品牌声誉的自我保护,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
而“北汽制造”能否重拾市场信心,则取决于其能否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负责任的态度,重新赢得用户的信赖。
笔者认为,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的情怀固然重要,但产品的实力才是立足之本。
一个品牌,无论其历史多么辉煌,如果不能在安全、质量、可靠性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那么再多的情怀也难以抵挡市场的残酷检验。
“212”的故事,远未结束。
它提醒着每一个汽车从业者,品牌历史是宝贵的财富,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扎实的产品力,去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每一次事故,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一次澄清,都是一次重塑品牌形象的机会。
希望“212”的故事,最终能走向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让这份历史的印记,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不是成为一场无休止的争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