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利润腰斩背后:一场关税与转型的双重风暴

一排排崭新的本田汽车静静停放在加州长滩港的物流基地,车身上的反光在太平洋阳光下格外刺眼。它们本该驶向美国各地的经销商展厅,如今却因一张27.5%的关税征缴单被困在港口,成为本田二季度财报上最刺眼的赤字注脚。

本田利润腰斩背后:一场关税与转型的双重风暴-有驾


昨日(8月6日),本田汽车交出近两年最惨淡的成绩单:4-6月净利润暴跌50.2%,仅剩1966亿日元(约13.3亿美元)。更严峻的是,全年利润预计将遭遇腰斩式下滑,从去年高峰直坠49.8%。当美国关税的大棒砸向日本汽车业,本田首当其冲——仅关税一项就带来4500亿日元(超30亿美元)损失,相当于每天睁开眼就蒸发2.7亿日元。

关税风暴席卷全球工厂
当4月美国对进口车祭出25%关税时,本田的财务模型瞬间崩塌。尽管7月美日达成“里程碑协议”将关税降至15%,但截至8月初,日本车在美国口岸仍被课以27.5%重税。这对依赖美国市场的本田堪称致命打击——北美市场贡献其全球销量的40%,每十辆本田就有四辆驶向美国公路。财务总监藤村英士直言:“现在必须直面新常态。”而这场风暴正在席卷整个日系阵营:丰田季度利润预计缩水31%,日产面临3000亿日元损失。

本田利润腰斩背后:一场关税与转型的双重风暴-有驾


电动化急刹车的生存智慧
当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狂飙突进时,本田却猛踩电动车刹车。年初毅然终止大型电动SUV研发计划,将十年电动投资预算从10万亿日元砍至7万亿日元(约200亿美元蒸发)。在澳大利亚,本田高管更公开宣称:“纯电不是目标,碳中和才是。”取而代之的是混动车型全面反攻:本田澳大利亚预计2026年混动销量占比将达惊人的90%,北美市场CR-V混动版持续热销。这步退守看似保守,实则为本田赢得了喘息空间。

中国战场溃败之谜
更深的隐忧藏在东风本田的财报里。上半年销量暴跌37.4%,6月单月下滑23.62%,连续六个月负增长。曾经的王牌CR-V虽守住8.8万辆销量,但在SUV榜单已滑落至第十名。而电动化转型堪称灾难:e:NS1月销不足百辆,新推出的灵悉L半年仅售532台,最新力作S7上市四个月累计541辆的业绩,甚至不及造车新势力单日销量。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3.3%,本田电动车型却因续航短、智驾弱、定价高等问题被消费者抛弃。

本田利润腰斩背后:一场关税与转型的双重风暴-有驾


氢能豪赌与固态电池曙光
退守中藏着本田的倔强。当全球聚焦锂电池时,本田与丰田悄然押注氢能源。代号“0系列”的氢能车型将于2026年量产,试图以“三分钟加氢”颠覆电动车充电模式。更关键的底牌是固态电池——这项被写入2030年量产计划的技术,可能成为本田在电动时代的翻身筹码。这种战略定力背后,是日本制造业特有的长期主义:不追逐短期风口,而是等待技术拐点。

结语

当特斯拉用软件定义汽车,中国车企以月更车型抢夺市场,本田的困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汽车产业的竞争维度已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算法与生态。但历史告诉我们,本田从不怕逆境翻盘——上世纪石油危机中,CVCC发动机以省油逆袭美国市场;2008年金融海啸时,混动技术助其穿越周期。今天,当财务总监藤村英士在财报会上说出“必须面对新常态”时,本田实验室里的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研发,正为下一场逆袭蓄力。

本田利润腰斩背后:一场关税与转型的双重风暴-有驾


话题互动:日系车在电动化浪潮中是保守还是务实?
支持转型:混动是油电过渡最优解,盲目追纯电才是资源浪费
批评观点:错失中国市场已证明技术路线落后,氢能源商业化遥遥无期
中立观察:汽车产业本应多元发展,电池/氢能/混动各有适用场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