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

最近,咱们的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让人听了心里五味杂陈的说法,源头是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先生在一次财经会议上透露的数据。

他说,咱们国家一年辛辛苦苦造了三千万辆车,卖遍了全世界,结果一算总账,赚到的利润,竟然还比不上丰田汽车卖九百万辆车挣得多。

这个数字对比实在是太鲜明了,一下子就在大伙儿心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很多人一听就急了,说这难道不是咱们国产汽车的悲哀吗?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忙活了半天,产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结果却像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干着最累的活,拿的却是最薄的利。

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扎心的,感觉就像我们办了一场全世界最盛大的宴席,结果发现收礼金的大头却被邻桌给拿走了。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是真的只在“傻忙活”,还是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我们正在走的另一条路呢?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地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看看这利润的差距到底是怎么来的。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黄奇帆先生提到,丰田平均卖一辆车能赚两万三千块钱,而我们国内的销量领头羊比亚迪,单车利润大概是九千四百块。

这个差距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我们少赚的那些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产业链地位的问题。

造一辆车,可不是把铁皮和零件简单拼起来就行,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里面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技术含量千差万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汽车工业最核心、最值钱的那部分技术,确实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生意特别火爆的牛肉面馆,每天卖出去上千碗,流水看着很漂亮。

但是月底一算账,发现兜里没剩多少钱。

为什么呢?

因为你做面用的秘制酱料是跟别人买的,煮面的那口锅是别人的专利,连你用的面粉都是指定的特供品牌,每卖出去一碗面,这些供应商都得先抽走一大笔钱。

咱们的汽车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就面临着类似的窘境。

很多国产车,开起来感觉很平顺,那是因为它的自动变速箱用的是日本爱信的;车子跑起来又稳又静,可能得益于瑞典斯凯孚提供的高精度轴承;更不用说汽车的“大脑”——那些高端芯片和电子控制单元,长期以来都是德国博世、大陆,日本电装这些国际巨头的天下。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我们每卖出一辆车,就像一个总承包商,钱一到手,就得先层层分包,把利润的大头分给这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上游供应商。

我们自己呢,赚的就是辛苦的整合、组装费用和一部分品牌溢价,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被压得很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对手丰田,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利润收割机”。

丰田的厉害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它会造车,更在于它建立了一套几乎水泼不进的体系。

首先,丰田在产业链上追求的是“自给自足”。

能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就绝不轻易外包。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从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大件,到生产线上用的机器人,甚至有说法连工厂里工人用的水壶,都可能出自丰田自己的产业体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把整个价值链的利润都牢牢地锁在了自己的口袋里,避免了被上游供应商“扒皮”。

其次,就是那套享誉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核心就是两个字——“精益”。

它把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浪费,无论是时间的、物料的还是人力的,都想方设法地消除掉。

据说丰田造一辆车的总工时能控制在三十个小时左右,这种效率就像一位顶级的国宴大厨,从备料到出锅,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千锤百炼,精准而高效。

这种深入骨髓的成本控制能力,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能保持着健康的利润水平。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更压抑了?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别急,事情总有两面性。

如果我们只盯着眼前的利润数字唉声叹气,那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中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不能简单地用“悲哀”来概括,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期必然经历的“阵痛”。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采取的“价格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后发制人策略。

在燃油车时代,奔驰、宝马、丰田、大众这些品牌已经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品牌壁垒和用户心智。

作为一个后来者,你想从他们手里抢市场,光靠说自己好是没用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拿出让他们无法拒绝的性价比。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国产新能源车一上来就打出了“油电同价”甚至更低的价格,硬生生把消费者从传统燃油车的阵营里拉了过来。

这就好比一场抢滩登陆战,前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炮火连天,利润微薄,但只有先站稳脚跟,才有资格谈论未来的发展和收益。

没有今天的市场份额,就没有明天的利润空间。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正在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市场换技术”却没换来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

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不仅仅是一个汽车组装厂,它的刀片电池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不仅自己用,还供应给特斯拉、丰田等国际巨头,这就是技术话语权的体现。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我们还看到,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绝对霸主。

还有华为,它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提供的鸿蒙智能座舱和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端国产车的“智能大脑”和“灵魂”。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正在从一个技术的“购买者”,转变为技术的“创造者”和“输出者”。

未来的汽车,竞争的核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了,而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以及更重要的,是软件、是芯片、是智能生态。

汽车正在从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大型的、可移动的智能终端。

三千万辆中国车,利润不如丰田,国产汽车真的弱吗?-有驾

就像一部智能手机,它的硬件成本可能只占售价的一半,另一半的价值来自它的操作系统、软件生态和品牌体验。

特斯拉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市值,也正是因为它卖的不只是一辆电动车,更是一个可以持续升级、提供自动驾驶订阅服务的科技产品。

而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凭借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优势,完全有能力实现“换道超车”。

因此,黄奇帆先生提出的那个扎心的数据,与其说是一盆冷水,不如说是一面镜子,一声战鼓。

它照出了我们与顶尖水平的差距,也擂响了我们必须向价值链顶端冲锋的号角。

我们追求的下一个目标,不应该再是“卖了多少辆”,而应该是“每一辆车能赚多少钱”。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这些决定未来汽车价值的“命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低利润,正是我们为了摆脱“为别人打工”的宿命,为了赢得未来更高价值的回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投资。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并且步伐坚定,速度惊人。

这哪里是什么悲哀,这分明是一代中国汽车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制造的明天,开辟一条崭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