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主城区投放的6000辆新型共享助力测试车问题频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黑科技”车辆,在测试不到20天的时间里,就遭遇了头盔大量丢失、安全功能失效、车辆违规投放的尴尬局面。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已紧急约谈三家运营企业,要求限期整改 。
这些新型共享助力车是8月9日在昆明市城市管理局组织下开始投放的,相比旧款车型,不仅提高了骑行的舒适性,还增加了两项引人注目的“黑科技”:摘盔断电和姿态识别精准停放。按照设计,用户必须佩戴头盔车辆才能通电骑行,归还车辆时也需要按要求停入指定电子围栏区域才能成功还车 。
然而经过近20天的实际测试,这些功能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许多市民发现,虽然宣传时说需要戴盔才能通电,但实际操作中即使不戴头盔,只是拿在手里或者挂在车把上,车辆依然可以正常骑行。有记者现场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不佩戴头盔的情况下,车辆确实仍能行驶 。
更令人担忧的是,测试车上配备的头盔正在大量失踪,不少市民反映,刚开始测试时还随处可见配有头盔的车辆,但近期绝大多数车辆的头盔都不见了踪影。有市民表示,自己刚开卡尝试骑行,连续找了七八辆车都没有看到头盔 。
运营企业透露,测试至今各品牌新型共享助力车的头盔丢失率均在25%左右,这一数字和其他城市的运营情况基本相同 。针对头盔缺失问题,运营企业解释了几种原因。
部分头盔受到系统适配、雨水等影响,出现了无法有效识别“戴盔”情况的问题,需要返厂调试;也有用户还车时头盔可能放偏了或错放在其他车辆的车篮中,导致被他人取走;当然也有一部分头盔确实被用户直接带走了 。补充头盔需要将车辆运回基地,逐一和头盔进行配对,工作量较大 。
除了戴盔通电功能存在问题,精准停放功能的效果也不理想,尽管企业宣传这批新型车辆必须按规定方向、近乎垂直的角度停入指定电子围栏区域后才能成功还车,但实际操作中,许多车辆依然可以像以前一样随意停放 。运营企业解释称,这是因为“姿态识别”功能还处于小范围试点阶段,目前仅在滇池路和广福路的149个停车框900余个点位实施,尚未覆盖全市 。
近期昆明市面上还出现了大量无牌照共享助力车,除了哈啰、青桔、美团三个品牌外,还有其他品牌的车辆。昆明市城市管理局明确指出,目前允许在昆明市场投放的共享助力车,只有三个品牌的悬挂有绿色牌照的旧车型和此次投放的悬挂有测试牌照的新型车,除此之外的均为违规投放车辆 。从5月至今,城管部门已强制回收了7万余辆违规投放的共享助力车 。
面对测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昆明市城市管理局于8月27日召集哈啰、美团、青桔三家运营企业举行约谈会 。会上,市城管局明确要求三家企业需在9月3日前完成所有缺失头盔的补齐工作,并抓紧开展系统调试,确保用户佩戴头盔后才能通电骑行 。
同时,市城管局也要求三家运营企业在8月29日内完成全部违规投放车辆的回收工作 。
新修订的《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将于近期通过审议施行,其中明确规定了骑行电单车时必须佩戴头盔,共享助力车也包含在内 。城管部门也在推进共享助力车停车框线重新施划工作,目前已在全国规划约2万个新的共享助力车停车框线,计划在未来3至4个月内完成施划工作,并同步开展RFID射频感应停车设施建设 。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目前市面上的旧车型还是新型测试车辆,均不符合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的指标条目 。昆明市正在积极筹备关于共享助力车的最新准入与规范管理工作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