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

最近开车出去,感觉市场有点鸡犬不宁。比如说理想,7月销量不到3.1万,去年同期差不多能跑到5万多。估算(样本数少)这个数据,几乎勾勒出了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新能源车会变成这样?在圈子里有人开玩笑说:造车像,一天一个波动。可实际上,它背后可没那么多奇迹。

我记得有人问我:你觉得理想的突然滑坡,是不是市场认知出了问题?我说,按理来说,理想的站位还挺清楚的——家庭用车、MPV那套布局,但问题就是,大家现在对新能源车的期待都变了。曾经觉得便宜、简单点就行了——比如电池少点,配置多点——就可以拼市场了。貌似,很多企业都在拼价格战,可是你想一想,汽车到底要不要技术硬实力?这里就显得尴尬了。

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资料:电池成本大概占到整车成本的30%左右(估算/体感),如果你的电池技术不行,这个比例几乎变成了制约品。尤其对于理想这样偏向家庭、MPV的车型来说,电池能量密度、快充速度、低温表现,是死命制胜的点。结果?大多数新势力企业充其量只会堆配置,忽略了技术核心。

欺人太甚的是,很多人都觉得电池组装不难,就像拼个拼装模型一样。其实不然。电池技术,尤其是正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快充能力,像极了一个高端厨艺——你不能只会切菜和炒蛋,还得精通调味、火候,才能做出长时间不发火、味道一致的菜。那些厂商虽然拼配置、拼价格,忽略了这种火候,最后一碰就糊了。理想的问题方面,我觉得更大的坑在于产业链的掌控。

这里的比喻:就像個聪明厨师,不光要有好食材,还得有合适的炊具、火候控制。这边的产业链成熟度,有点像厨房的设备配套——用便宜但不耐用的厨具,做出来饭怎么可能好?一些供应链稳不稳定,零配件品质控制不到位,都会反映到整车质量上。

很多新势力企业还都觉得,核心技术什么的,大不了靠采购借点渠道,拼拼配置就行。这套路就像买二手厨房锅具,偶尔还能用,但锅底一刮就知道,汤底的味道会有多差。你说,凭啥用户愿意买账?价格不是唯一,品质才是真硬通货。

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有驾

回头看看,理想的销量下滑,真不是单纯市场策略失误。有人说:你是不是觉得技术太复杂,大家都走走过场?其实我觉得没那么简简单单。技术这事儿,盯着做的公司越多,越怕掉坑底。比亚迪投资的电池,花了几年时间,慢慢打磨出一套自己的配方。其他企业呢?大多是借花献佛——找到成熟平台,堆配置,然后说看,我们也是新能源。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规模搭建到底能走多远?很多企业只是在盲目跟风。比如那个什么价格拼到极限,其实就像,输赢都看运气。核心技术不过是虚像。新能源企业的护城河?有点像我们打城墙,人家用最新的防火材料,咱用泥巴堆城墙。只差一步,墙就倒了。

这个我想象,很多投资者其实都没细想过(标我这个猜测就不一定准)。一开始觉得这市场只要拼价格就赢,结果后来发现:不行啊,技术不行,用户不买单。

技术差距的披露很快的——碰个安全事故、换个快充技术、出现故障,销量就会出问题。你问我:难道没有企业会反其道而行,拿研发当突破口?我觉得,的确有些,但摇摆总在成本控制和快速上市之间拉锯。等到用户认知逐渐清晰,谁还会再买那种做减法的拼装车?

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如果核心技术真能变成企业唯一的护城河——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那它的竞争门槛就会高很多。只不过……有时候我也会猜,那些看似拼配置的企业,真正的技术门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得多。

有个朋友在4S店干了几年,他说:你看,很多车主其实根本不在意价格,只要行驶稳定、安全,APP功能方便就满意。这话让我深思,用户其实更智商在线。他们能从广告里识别出:你这活儿是不是靠广告蒙上去的?

新能源市场的门槛一直在变。刚入行时,觉得只要把车堆配置、拼价格就行。忘了技术的壁垒其实很高——像电池这种核心部件,不仅关系到续航,更关系到用户的生命安全。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不可能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有驾

我没有细想过的大问题或许是:未来新势力阵营,会不会真的都死在价格战里?还是说,能熬过技术门槛的企业会成为新的领头羊?我知道,市场不总是黑白分明,但走到那些拥有独到技术、完整产业链、用户口碑的企业,才是真正的金矿。

就在这节骨眼上,我看了辆理想ONE的车内细节:按键上的磨损,感觉有点用料不讲究。世态变迁,能不能一直讲理想,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你说,买车的用户,除了看价格,还会不会一直追求那种真正的价值感?

这世界每天都在变。那个修理工跟我说:电池老了,换要十几万,心疼死了。我想,也许,只有那些技术上不断突破、在产业链上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企业,才能真走长远。让人奇怪的是,从来没想过的事:究竟,哪个环节最容易被抠掉?还是说,真正的壁垒,是那份沉淀在技术深层的心血。

我不敢断言——但,能不能做出像样的电池,其实关乎一家企业能走多远。这也让我反问自己: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技术的壁垒到底有没有被我们低估?

理想突然卖不动了,说明新能源车企没有护城河可言,盲目跟风拼价格终究难以抵挡技术短板的考验-有驾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个行业会回到技术为王。或者,还是拼价格拼配置的剪刀差里死扛。谁知道呢?小小一块电池,微妙得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